病史采集需询问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要观察皮肤损害形态等及黏膜、附属器情况,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免疫学、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人群需考虑儿童、老年人、女性、特殊职业人群的相关情况。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需详细询问皮肤性病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症状演变过程(如皮疹是进行性加重、间歇性发作还是稳定状态)、有无瘙痒或疼痛等自觉症状及其程度、发作与缓解的相关因素(如季节、接触物、饮食等)。例如,若为过敏性皮肤病,要明确接触过何种可疑致敏原。
2.既往史: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皮肤疾病史、有无系统性疾病史(如糖尿病可能影响皮肤愈合)、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
3.个人史:包括职业接触史(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者易患职业性皮肤病)、生活环境(如潮湿环境易引发真菌性皮肤病)、性生活史(部分性传播疾病需询问)等。
4.家族史:询问家族中有无类似遗传性皮肤病患者(如鱼鳞病、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二、体格检查
1.皮肤损害观察:细致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如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节等)、颜色、大小、数目、分布部位(局限性或泛发性)、排列方式(孤立性或群集性、线性分布等),以及有无鳞屑、结痂、糜烂、溃疡、抓痕、色素沉着或减退等继发改变。例如,银屑病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带状疱疹多沿神经走行呈单侧带状分布的簇集性水疱。
2.黏膜检查:检查口腔、外阴等黏膜部位有无损害,如梅毒患者可能出现黏膜斑,扁平苔藓可累及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网状斑纹。
3.附属器检查:观察毛发的疏密、质地,有无脱发;指甲的形态、颜色、厚度等,如甲真菌病可表现为指甲增厚、变色、变形。
三、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真菌检查:取皮损鳞屑、毛发或疱液等标本进行镜检,可直接观察菌丝或孢子,必要时进行真菌培养以明确菌种,用于诊断头癣、体癣、甲真菌病等。
病毒学检查:如疱疹病毒感染可通过水疱基底部涂片找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或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亚型。
细菌检查:对于化脓性皮肤病,可取脓疱内容物或分泌物进行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及培养,明确病原菌种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
2.免疫学检查:用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如红斑狼疮患者可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等;天疱疮患者检测抗棘细胞间抗体等。
3.组织病理学检查:取典型皮损制作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对皮肤肿瘤、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如基底细胞癌表现为基底样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银屑病显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等特征性改变。
四、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儿童皮肤薄嫩,病史采集需耐心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准确获取病情信息;体格检查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皮肤;实验室检查应根据儿童特点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方法,如皮损较小可选择微量标本检测。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出现生理性萎缩、干燥等改变,需注意区分生理性改变与病理性皮损;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系统性疾病,用药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代谢特点,病史采集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史及用药史。
3.女性:女性患者需询问月经周期、妊娠情况等,部分皮肤病与内分泌变化相关,如月经前痤疮加重、妊娠期间出现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妇科检查相关的皮肤性病需尊重隐私,谨慎操作。
4.特殊职业人群:接触化工原料、有机溶剂等职业人群,要详细询问职业暴露情况,警惕职业性皮肤病的可能,如接触染发剂易引发接触性皮炎,长期从事印刷工作接触油墨可能导致手部湿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