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不传染其发病与过敏、感染、自身免疫及其他因素有关表现为风团等有相应诊断方法治疗需去除诱因用抗组胺药物等预防要避免过敏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皮肤护理儿童患者护理更需谨慎。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它不是由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
荨麻疹的成因
过敏因素:接触过敏原是引发荨麻疹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食物(如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不同个体对过敏原的反应存在差异,过敏体质的人相对更容易因接触过敏原而诱发荨麻疹。以食物过敏为例,当人体摄入特定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如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症状。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绦虫等感染)可能诱发荨麻疹。例如,病毒感染时,病毒作为一种外来抗原,会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荨麻疹,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产生自身抗体,参与到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比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合并荨麻疹的概率相对较高。
其他因素:物理因素(如寒冷、炎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内分泌因素(如月经周期、妊娠等)也可能诱发荨麻疹。例如,寒冷性荨麻疹就是由于皮肤受到寒冷刺激后,局部血管发生收缩、扩张等变化,导致荨麻疹症状出现;精神紧张时,体内神经递质等物质的分泌会发生改变,影响皮肤的血管和神经功能,从而诱发荨麻疹。
荨麻疹的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荨麻疹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形态多样,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发作突然,瘙痒明显。风团一般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病情严重时可能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如伴有喉头水肿,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医生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前的接触史、用药史、感染史等,以寻找可能的诱因。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的过敏因素,从而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荨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首先要去除诱因,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积极治疗感染等可能的病因。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些药物可以拮抗组胺,减轻瘙痒和风团等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对食物过敏的患者要避免食用相关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注意皮肤护理,避免过度搔抓皮肤,选择温和的护肤品等。
总之,荨麻疹不具有传染性,了解其成因、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荨麻疹这一疾病,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等特点,在护理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和护肤品,发现荨麻疹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