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骨髓瘤是多发性骨髓瘤较晚期阶段,有特定分期标准,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据包括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化疗、靶向治疗、支持治疗等,预后相对较差,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复发率较高,需长期随访监测。
三期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骨骼相关表现:由于骨髓瘤细胞破坏骨质,患者会出现骨痛,疼痛部位多见于腰骶部、胸廓、肋骨等,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活动。还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常见于脊柱、肋骨等部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贫血相关表现:血红蛋白降低,患者会出现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气短等症状。这是因为骨髓瘤细胞增殖浸润骨髓,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管型尿,严重时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水肿等。这是由于过量的轻链蛋白从尿液中排出,沉积在肾小管引起损伤,或者骨髓瘤细胞浸润肾脏等原因导致。
高钙血症相关表现:血钙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乏力、嗜睡、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等,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感染风险增加: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这是因为骨髓瘤细胞分泌异常免疫球蛋白,影响了正常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三期骨髓瘤的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计数可能正常或减少等异常。
血生化:血清白蛋白降低,血钙升高,肾功能检查可发现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损害表现,同时可检测到异常免疫球蛋白,如M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等。
尿本周蛋白检测:部分患者尿本周蛋白阳性。
骨髓穿刺活检:骨髓中浆细胞比例明显增高,>30%,且形态异常,可见原始、幼稚浆细胞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如颅骨、骨盆、长骨等部位的圆形或椭圆形穿凿样缺损等典型表现。
三期骨髓瘤的治疗原则
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有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等方案。化疗可以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缓解病情。但化疗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化疗方案的剂量和强度,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靶向治疗:除了传统化疗,靶向药物在三期骨髓瘤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针对CD38抗原的达雷妥尤单抗等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骨髓瘤细胞表面的CD38抗原,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靶向治疗相对化疗来说,副作用可能有所不同,需要关注药物相关的特殊不良反应,如输液反应等。
支持治疗:对于贫血患者,可根据情况进行输血治疗;对于高钙血症患者,需要进行补液、使用降钙素等药物降低血钙水平;对于感染患者,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等。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儿童患者,三期骨髓瘤非常罕见,一旦确诊,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血液科、儿科、肿瘤科等多科室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三期骨髓瘤的预后情况
三期骨髓瘤的预后相对较差。与一期、二期骨髓瘤相比,三期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短。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是否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治疗反应等。年轻、一般状况良好、治疗反应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总体来说,三期骨髓瘤的复发率较高,需要长期的随访和密切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