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与免疫力低、口腔卫生不良、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有关,口腔有白色不易擦去斑块等表现,可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要注意口腔清洁、喂养器具消毒、增强免疫力,非药物干预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调整饮食,婴幼儿护理要密切观察病情、避免交叉感染、注意喂养方式。
一、鹅口疮的定义与病因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健康人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都可能存在。婴幼儿鹅口疮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免疫力低下: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先天发育不完善,发生鹅口疮的风险相对较高。
口腔卫生不良:如果不注意婴幼儿的口腔清洁,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消毒不彻底,就容易滋生白色念珠菌。比如,长期使用未properlysterilized(正确消毒)的奶瓶喂奶,就可能导致鹅口疮的发生。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婴幼儿如果因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某些疾病,也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鹅口疮的发病几率。
二、鹅口疮的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表现:最初可能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物,类似奶块,但不易用棉签或湿纱布擦掉。随着病情发展,白色斑块会逐渐融合成片,可蔓延至牙龈、舌、上颚、咽部等部位。例如,病变可从口腔前部开始,逐渐波及后部。
患儿症状:患儿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拒食等情况,因为口腔黏膜的病变会引起疼痛。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低热,但一般体温不会超过38.5℃。
三、鹅口疮的诊断方法
临床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儿口腔内的典型病变表现,如白色斑块的形态、分布等,初步怀疑为鹅口疮。
实验室检查:必要时会采取病变部位的黏膜渗出物进行涂片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以此来明确诊断。
四、鹅口疮的预防措施
注意口腔清洁:对于婴幼儿,在每次喂奶后,可以喂少量温开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于较大的儿童,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做好喂养器具的消毒: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要定期进行消毒,一般可以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至少煮沸10-15分钟。
增强免疫力:对于婴幼儿,要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自身的营养摄入;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适合的配方奶粉。同时,要保证婴幼儿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五、鹅口疮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口腔清洁: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为患儿清洁口腔,一般每日清洁2-3次。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操作时,可以用棉签蘸取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轻轻擦拭患儿的口腔黏膜,包括病变部位。
饮食调整:对于患儿的饮食,要保证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也要注意自身的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患儿。
六、特殊人群(婴幼儿)鹅口疮的护理要点
密切观察病情: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鹅口疮的病情变化,如白色斑块的面积是否扩大、患儿的进食情况是否有改善等。如果发现患儿病情加重,如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拒食明显加重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避免交叉感染:在护理患儿时,要注意洗手,避免将白色念珠菌传染给患儿。同时,患儿的餐具、玩具等要单独使用,不与他人混用,防止交叉感染。
注意喂养方式:喂养患儿时,要注意姿势正确,避免患儿呛奶。如果是奶瓶喂养,要注意奶瓶的倾斜角度,使奶液充满奶嘴,避免患儿吸入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