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中耳炎儿童表现为哭闹抓耳发热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及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局部症状,成人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后出现耳痛听力减退耳鸣耳闷等症状,治疗上急性用抗生素等药物及对症治疗,慢性用药物及手术治疗,儿童发病率高与咽鼓管特点有关要密切观察用药等,成人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要注意休息等。
一、中耳炎的症状
(一)急性中耳炎
1.儿童: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抓耳、发热等,发热可高达39℃-40℃,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较大儿童会诉说耳痛,疼痛可为搏动性或刺痛,在吞咽或咳嗽时加重,部分儿童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2.成人:成人急性中耳炎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随后出现耳痛,疼痛逐渐加剧,可放射至同侧头部或牙齿,同时伴有听力减退、耳鸣、耳闷等症状,也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
(二)慢性中耳炎
1.反复耳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耳流脓,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若有胆脂瘤形成,可伴有恶臭脓性分泌物。
2.听力下降:程度不一,与鼓膜穿孔大小、中耳病变程度有关,一般为传导性听力下降,部分患者可为混合性听力下降。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耳鸣,如“嗡嗡”声等。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等症状,长期慢性中耳炎可能影响儿童的言语发育。
二、中耳炎的治疗
(一)急性中耳炎
1.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儿童患者需选择适合儿童的抗生素剂型,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影响的药物。
局部用药: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以免腐蚀鼓膜;鼓膜穿孔后可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选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2.对症治疗:发热时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以儿童舒适度为标准进行退热处理,避免过度退热或退热不及时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慢性中耳炎
1.药物治疗:有脓期可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同时可口服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2周。
2.手术治疗:对于经过药物治疗无效、中耳有肉芽或胆脂瘤形成、听力下降明显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鼓膜修补术、乳突根治术等。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以最大程度保障儿童的听力和耳部健康。
三、不同人群中耳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中耳炎发病率较高,与儿童咽鼓管短、宽、平的解剖特点有关,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并累及中耳。儿童急性中耳炎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如发热、呕吐等更常见,且儿童表达能力有限,主要通过哭闹、抓耳等表现来提示耳部不适。
2.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耳部症状和全身情况,一旦发现儿童有耳痛、发热、哭闹不安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要确保足疗程,避免急性中耳炎转为慢性中耳炎。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
(二)成人
1.特点:成人中耳炎多与上呼吸道感染、耳部外伤、游泳等因素有关,成人慢性中耳炎相对儿童更多与长期耳流脓、耳部反复感染等因素相关。
2.注意事项:成人在患有中耳炎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鼻腔通畅,因为鼻腔不通畅可能会影响咽鼓管功能,加重中耳炎症状。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如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应告知医生,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耳部感染的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