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恶性肿瘤属癌范畴,病理类型有上皮性卵巢癌(最常见、浆液性囊腺癌多见且具侵袭性易转移)、生殖细胞肿瘤(好发年轻女性、内胚窦瘤等恶性高)、性索间质肿瘤(相对少见、颗粒细胞瘤有恶性潜能);发病相关因素含年龄(不同阶段发病情况不同)、遗传(BRCA1/BRCA2基因突变等有遗传倾向)、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增险、健康方式可降险)、病史(既往盆腔炎症等病史增险);诊断靠超声、肿瘤标志物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全面分期手术、晚期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依情况行化疗等辅助治疗,妊娠期及老年患者需特殊处理,需重视早筛、准确诊断与规范治疗来改善预后。
卵巢恶性肿瘤属于癌的范畴,它是发生在卵巢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卵巢组织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如上皮细胞、生殖细胞、间质细胞等,由这些细胞恶变所形成的肿瘤都属于卵巢恶性肿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癌。
一、病理类型及特点
上皮性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类型,占卵巢恶性肿瘤的大部分。其中浆液性囊腺癌较为多见,癌细胞起源于卵巢表面的上皮细胞,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容易向腹腔内扩散转移。例如,在组织学检查下可以观察到癌细胞的异型性明显,细胞排列紊乱等恶性特征。
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其中内胚窦瘤恶性程度极高,肿瘤细胞形态特殊,像内壁有肾小球样结构等病理表现;胚胎性癌也具有高度恶性,生长迅速,容易发生转移。
性索间质肿瘤:相对少见,但也有恶性类型,如颗粒细胞瘤,虽然生长较为缓慢,但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可分泌雌激素等,对机体有不良影响。
二、发病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发病情况不同,幼女也可能发生卵巢恶性肿瘤,而绝经后女性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相对升高。年轻女性患生殖细胞肿瘤的几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遗传因素:部分卵巢恶性肿瘤具有遗传倾向,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有家族卵巢癌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筛查和监测。
生活方式: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吸烟的女性,其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几率可能会有所上升;而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降低患病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遗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病史因素:既往有盆腔炎症等病史的女性,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可能会增加。慢性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卵巢组织的异常改变,从而为肿瘤的发生创造条件。
三、诊断与治疗要点
诊断: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初步发现卵巢的占位性病变,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等情况;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等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辅助价值,但是其升高并不一定就是卵巢癌,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活检,通过手术获取卵巢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等情况。
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对于早期患者可能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则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尽量将肿瘤细胞残余灶缩小到一定范围。术后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化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例如,上皮性卵巢癌术后通常需要进行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对于具有遗传基因突变的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应用。
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制定治疗方案,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以及孕妇的身体状况,权衡利弊进行处理;老年患者患卵巢恶性肿瘤时,需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和各脏器功能,选择相对温和但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总之,卵巢恶性肿瘤是癌,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早期筛查、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