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新生儿婴幼儿,症状是口腔现不易擦去白色斑膜严重时可致宝宝烦躁哭闹拒食,原因有免疫力低下口腔卫生不良药物因素,预防要注意口腔清洁做好餐具用品消毒增强免疫力合理用药,治疗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口腔和弱碱性溶液清洗口腔,护理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口腔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尤其是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通常在健康人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存在,当宝宝的口腔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时,白色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而致病。
症状表现
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初起时呈点状和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可见充血性创面。
患处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但严重时宝宝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拒食等情况。
宝宝鹅口疮的原因
免疫力低下: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婴幼儿如果营养不良、患有慢性疾病等,也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引发鹅口疮。
口腔卫生不良:奶瓶、奶嘴、餐具等消毒不彻底,或宝宝的口腔清洁不到位,会为白色念珠菌的滋生提供条件。比如长期使用奶嘴的宝宝,如果奶嘴没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就可能成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源头;宝宝吃完奶后没有及时清洁口腔,奶渍残留也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等药物,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白色念珠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鹅口疮。例如一些患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宝宝,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在用药过程中就可能出现鹅口疮并发症。
宝宝鹅口疮的预防措施
注意口腔清洁:宝宝每次吃完奶后,可以喂少量温开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于月龄较小的宝宝,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蘸取温水轻轻擦拭口腔黏膜;随着宝宝长大,可以教宝宝学习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做好餐具、用品消毒:奶瓶、奶嘴、餐具等要定期进行消毒,奶瓶可以用专用的奶瓶消毒器进行消毒,奶嘴每次使用前后都要清洗干净并高温消毒;宝宝的玩具、被褥等也要定期清洗、晾晒,保持干燥清洁。
增强免疫力: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母乳的质量,从而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选择适合的配方奶粉,并且按照正确的冲调方法进行喂养;同时要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户外活动,促进宝宝身体健康发育,增强免疫力。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等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要严格遵循医嘱,并密切观察宝宝口腔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宝宝鹅口疮的治疗
局部用药:可以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口腔,制霉菌素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用药时要注意将药物均匀地涂抹在口腔黏膜的患处,一般每天涂抹3-4次。
改善口腔微生态:可以使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因为碱性环境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清洗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
特殊人群(宝宝)护理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患病期间,要保证宝宝的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给宝宝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烫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也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易上火的食物,以免通过母乳影响宝宝。
日常护理:要密切观察宝宝鹅口疮的病情变化,如果白色斑膜增多、范围扩大,或者宝宝出现发热、拒食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带宝宝就医。同时要保持宝宝口腔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口水长时间刺激皮肤引起发红、糜烂等情况,可以在宝宝嘴角周围涂抹一些凡士林等保护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