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需依据主要诊断标准(骨髓中浆细胞≥10%、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存在M蛋白)和次要诊断标准(骨髓中浆细胞5%-10%、M蛋白水平低于主要标准、有溶骨性病变、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符合至少1项主要诊断标准加至少1项次要诊断标准,或符合至少3项次要诊断标准且包括骨髓中浆细胞≥10%及至少1项其他次要诊断标准,同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及特殊人群情况。
一、主要诊断标准
(一)骨髓中浆细胞增多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见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比例通常≥10%。这是因为浆细胞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肿瘤细胞,其异常克隆性增殖导致骨髓中浆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多数患者骨髓浆细胞比例会明显超过正常范围的10%这一界限。
(二)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
通过病理组织活检可以发现明确的浆细胞瘤病变,这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病理学依据之一。病理检查能够清晰地看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确定其为浆细胞来源的肿瘤,从而明确诊断。
(三)M蛋白存在
血清或尿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血清蛋白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测方法可发现异常的单克隆蛋白峰。例如,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如IgG、IgA、IgD或IgE型等。这是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会分泌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导致血清或尿中出现异常的M蛋白。
二、次要诊断标准
(一)骨髓中浆细胞比例为5%-10%
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处于5%-10%之间,虽然未达到主要诊断标准中的≥10%,但也提示可能存在浆细胞的异常增殖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一步评估。
(二)M蛋白存在但水平低于主要诊断标准
血清或尿中存在M蛋白,但水平低于主要诊断标准中M蛋白的相关水平要求。例如,血清中M蛋白的含量未达到主要诊断标准中规定的足以确诊的水平。
(三)溶骨性病变
骨骼X线、CT或PET-CT等检查发现溶骨性病变。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会破坏骨质,导致骨骼出现溶骨性损害,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这些病变。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溶骨性病变的概率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群由于骨质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退行性变化,更容易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响下出现溶骨性病变;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骨骼健康,增加溶骨性病变发生的风险等。对于有病史的患者,如曾有其他骨骼相关疾病或肿瘤病史等,更需要警惕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溶骨性病变。
(四)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
血清中正常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单克隆浆细胞分泌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抑制了正常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导致血清中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正常免疫球蛋白的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相应的年龄参考值来判断是否减少;女性和男性在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可能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都需要在检测后与正常范围进行对比评估。
三、诊断依据
符合至少1项主要诊断标准和至少1项次要诊断标准,或者符合至少3项次要诊断标准且其中必须包括骨髓中浆细胞比例≥10%以及至少1项其他次要诊断标准,方可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各项指标的影响,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在评估骨髓浆细胞比例、M蛋白水平等指标时,要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要考虑其生活方式对骨骼等方面的影响可能干扰诊断结果的判断等。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在进行相关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检查方法的安全性和对胎儿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