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刺激时患者主观感耳内或颅内持续异常声响且由听觉系统感音神经部分病变所致,病因包括噪音暴露、耳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年龄因素,临床表现为耳内等异常声响及影响睡眠、引发心理问题,诊断靠症状评估、耳部检查、听力学检查,治疗有药物、掩蔽、心理、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避耳毒性药物、减少噪音接触,孕期女性用药谨慎,老年人要控基础病、调整治疗方案及生活方式调整。
一、定义
神经性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刺激存在时,患者主观感受到耳内或颅内持续存在异常声响的一种耳部疾病,主要由听觉系统的感音神经部分发生病变所致,病变可累及内耳、听神经或中枢听觉通路等部位。
二、病因
1.噪音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音环境中,如工厂车间、长时间佩戴耳机等,可损伤内耳毛细胞及神经纤维,引发神经性耳鸣。
2.耳部疾病:中耳炎、梅尼埃病、耳硬化症等耳部病变,可影响内耳正常功能,导致神经性耳鸣发生,例如梅尼埃病患者除耳鸣外,常伴眩晕、听力下降等表现。
3.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可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使内耳神经供血不足,从而诱发神经性耳鸣。
4.神经系统疾病:脑肿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干扰听觉信号的传导,引发耳鸣症状。
5.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肿瘤药物(如顺铂)等,使用后可能损伤听神经,导致耳鸣。
6.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听觉系统逐渐退变,内耳毛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生理性萎缩,老年人发生神经性耳鸣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耳内或颅内持续或间歇性出现异常声响,如蝉鸣声、嗡嗡声、嘶嘶声等,部分患者耳鸣声音可呈多样性。同时,长期神经性耳鸣可能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等;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等表现,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四、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耳鸣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音调、响度及伴随症状等。
2.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等结构有无异常,如鼓膜穿孔、中耳炎等病变。
3.听力学检查:
纯音测听:评估患者听力损失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听力下降及听力损失的程度、类型等。
听性脑干反应(ABR):通过检测听觉通路的电活动,判断听神经及脑干听觉传导通路是否正常。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掩蔽治疗:利用掩蔽器产生与耳鸣声音频率相近的掩蔽声,掩盖耳鸣,减轻患者不适,适用于耳鸣症状较明显的患者。
3.心理治疗:对于因神经性耳鸣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或认知行为治疗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负面情绪。
4.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噪音环境,保持规律作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减少咖啡因、酒精的摄入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耳鸣症状或防止耳鸣加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日常应尽量减少噪音接触,家长若发现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耳部异常声响,应及时就医检查。
2.孕期女性: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
3.老年人:需关注其基础健康状况,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在治疗神经性耳鸣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辅助改善耳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