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拔除先术前评估包括年龄和口腔检查,然后麻醉,接着切开翻瓣,根据情况去骨或分牙,再拔除智齿,之后处理拔牙创,最后术后护理包括咬棉球、饮食、口腔卫生及疼痛肿胀处理,异常情况需及时复诊。
1.术前评估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身体状况不同,青少年时期颌骨发育尚未完全,而成年人颌骨相对稳定。一般来说,18-25岁左右是拔除智齿相对较适宜的年龄阶段,但也需根据智齿萌出及口腔具体情况判断。比如青少年患者若智齿萌出异常且影响邻牙,即使年龄小也可能需要拔除;而对于老年患者,若存在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前需更谨慎评估能否耐受拔牙操作。
口腔检查:通过口腔X光片(如曲面体层片等)详细了解智齿的生长方向、位置、与邻牙(如第二磨牙)的关系、牙根形态等。例如水平阻生的智齿可能会压迫第二磨牙牙根,垂直阻生的智齿若完全骨埋伏则拔除难度相对较大。
2.麻醉
根据智齿拔除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用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以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为例,通过注射局麻药阻断下牙槽神经,使下颌牙齿及周围组织痛觉消失。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剂量的局麻药,避免过量导致不良反应;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麻醉操作需更加轻柔,防止局部血肿形成。
3.切开翻瓣
对于部分萌出或需要去骨的智齿,需要在牙龈上做切口,切开牙龈组织并翻瓣,暴露智齿及周围的骨组织。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邻牙及周围重要结构如神经等。比如在切开牙龈时要掌握好切口的位置和长度,翻瓣要充分但不能过度牵拉牙龈瓣导致术后出血或愈合不良。
4.去骨或分牙(根据情况)
去骨:如果智齿被骨组织完全覆盖,需要用骨凿等器械去除部分骨质,以暴露智齿牙冠。在去骨过程中要精准操作,避免损伤下方的牙槽骨及邻牙牙根。例如对于低位阻生的智齿,去除骨组织时要逐步进行,时刻观察牙根位置。
分牙:对于多根的智齿或者体积较大的智齿,为了减小拔除阻力,可能需要将智齿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取出。分牙时要使用合适的器械,保证分牙准确,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5.拔除智齿
将处理后的智齿用牙钳等器械拔除。拔除过程中要按照正确的用力方向和方法,避免暴力操作导致邻牙损伤或牙槽窝骨折等并发症。比如拔除上颌智齿时,用力方向一般向颊侧;拔除下颌智齿时,用力方向根据智齿位置向相应方向。
6.拔牙创处理
拔除智齿后,要检查拔牙创内是否有残留的牙碎片、骨碎片等,如有需要清理干净。然后对拔牙创进行压迫止血,可放置纱布让患者咬紧。对于较大的拔牙创,可能需要缝合牙龈瓣以促进愈合,如创伤较小的简单拔牙创有时可不缝合。儿童患者拔牙后更要注意压迫止血时间,防止出血;对于有全身疾病的患者,拔牙创处理后要密切观察有无异常出血情况。
7.术后护理
咬棉球:拔牙后患者需咬紧纱布棉球30-40分钟以止血。儿童患者要在成人监护下咬住棉球,防止棉球脱落导致出血。
饮食:术后2小时内禁食禁水,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soft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过热、过硬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拔牙创引起出血或疼痛。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的软质食物,且进食时要小心,避免食物残渣进入拔牙创。
口腔卫生:术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避免扰动拔牙创引起出血。24小时后可轻轻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但儿童患者刷牙漱口时要注意力度,避免损伤拔牙创。
疼痛和肿胀处理:术后可能会出现疼痛和肿胀,一般可通过局部冷敷缓解肿胀(24小时内),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肿胀消退。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优先选择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出血不止、肿胀加重伴发热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