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由脊柱脊髓损伤致脊髓胸腰段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等丧失及二便障碍,影像学可见脊柱脊髓损伤改变,康复难且易并发症;偏瘫由脑血管病变引起,表现为病变对侧运动、感觉障碍及二便相对不典型障碍,头部影像学可发现脑部病变,康复预后相对截瘫稍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截瘫:是指脊髓胸腰段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综合征。多由脊柱骨折、脱位等脊柱脊髓损伤因素引起,病变部位在脊髓胸腰段,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神经传导通路受阻。例如交通事故导致脊柱骨折,进而压迫脊髓引发截瘫。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主要发病机制是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时,脑部血管堵塞,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了对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传导束的功能,从而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微动脉瘤等病变,易在血压波动时发生脑血管意外导致偏瘫。
二、临床表现差异
截瘫
运动功能障碍:损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呈弛缓性瘫痪(早期),后期可能逐渐变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等。例如截瘫患者早期双下肢肌肉无力,不能自主活动,后期可能双下肢肌肉发紧,活动受限。
感觉功能障碍:损伤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均丧失,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比如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对疼痛刺激没有感觉。
二便功能障碍:膀胱逼尿肌麻痹出现尿潴留,后期可形成反射性膀胱,大便也出现失禁等情况。
偏瘫
运动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病变对侧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性瘫痪模式,上肢表现为肩下沉、肘屈曲、腕及手指屈曲,下肢表现为髋外旋、膝伸直、足下垂内翻。例如偏瘫患者右侧肢体发病时,右侧上肢难以抬起,下肢行走时呈划圈步态。
感觉功能障碍:病变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包括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和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等)减退。比如患者病变对侧肢体对疼痛刺激的感知减弱。
二便功能障碍:相对截瘫来说,早期一般二便功能障碍不典型,后期可能出现二便失禁,但不如截瘫表现那么典型和严重。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截瘫:脊柱脊髓CT可发现脊柱骨折、脱位等情况,脊髓MRI能清晰显示脊髓损伤的部位、程度,如脊髓水肿、出血、横断等改变。例如通过脊髓MRI可见脊髓在损伤平面有信号异常,提示脊髓受损。
偏瘫:头部CT或MRI可发现脑部病变,如脑梗死时头部CT早期可能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可更早发现脑梗死病灶,显示脑部血管堵塞区域及相应脑组织的缺血梗死改变;脑出血时头部CT表现为高密度影等。
四、康复预后方面
截瘫
康复难度较大,由于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完全丧失,恢复较为困难。康复训练主要侧重于站立、轮椅使用等方面的训练,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但完全恢复到正常肢体功能的可能性较小,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依赖轮椅等辅助器具生活,而且容易出现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截瘫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髓损伤可能会影响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康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促进功能恢复同时保障骨骼正常生长。
偏瘫
康复预后相对截瘫稍好一些,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及时进行康复治疗,有很大机会改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通过早期的良肢位摆放、被动运动等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后期进行步行训练等。对于老年偏瘫患者,要注意其合并症较多,康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其心肺功能等情况,制定安全有效的康复方案,同时家属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