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康复训练分早期康复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物理治疗有低频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作业治疗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手功能训练;药物有改善脑循环、神经营养药物;中医有针灸、推拿按摩;儿童偏瘫训练具趣味性且依发育调方案;老年偏瘫要监测基础病、适中控制训练强度。
运动功能训练
翻身训练:患者先将健侧下肢插入患侧下肢下方,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移向健侧,再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向健侧摆动,完成翻身动作。
坐起训练:从仰卧位开始,患者先将健侧下肢插入患侧下肢下方,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移向床边,然后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慢慢坐起。
站立训练:在患者能坐起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先在床边站立,然后借助平行杠进行站立平衡训练,逐渐过渡到徒手站立,并练习站立位的重心转移和站立平衡。
步行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站立平衡能力后,进行步行训练。先练习原地踏步,然后在平行杠内练习行走,逐渐到在扶持下行走,最后到独立行走。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纠正患者的异常步态,如划圈步态等。
物理治疗
低频电刺激:通过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偏瘫肌肉的收缩,改善肌肉的营养状况,防止肌肉萎缩。例如,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将电极放置在患侧的相关肌肉上,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电流强度,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3-5次。
功能性电刺激(FES):利用电流刺激来诱发肌肉的功能性收缩,帮助患者完成一些功能性动作,如步行、抓握等。FES可以根据患者的运动模式进行程序设定,刺激相应的肌肉群,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训练。例如,训练患者使用健手帮助患手穿衣,先将衣服摊平,患侧上肢伸进袖子,健侧上肢帮助拉袖子;训练进食时,教患者使用合适的餐具,如带吸盘的碗、弯头的勺子等,方便患侧上肢操作。
手功能训练:进行手指的精细动作训练,如捡豆子、用钥匙开锁、编织等,以提高患侧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改善手的功能,使其能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细活动。
药物治疗
改善脑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
神经营养药物:常见的有甲钴胺等,甲钴胺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脂质的合成,维持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有助于受损神经的修复。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常用的穴位有上肢的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的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一般每周针刺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按摩偏瘫肢体,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肌肉的营养状态。例如,用揉法、滚法等放松肌肉,用按法、点法等刺激穴位。但推拿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和力度。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偏瘫:儿童偏瘫多由先天性因素或早期脑部疾病引起。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适合儿童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如通过玩球类游戏来进行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康复训练方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阶段进行调整,确保在促进偏瘫恢复的同时,不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老年偏瘫: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指标,如血压、血糖等,康复训练的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患者疲劳或诱发基础疾病发作。例如,在进行步行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下肢肌力情况,合理控制训练时间和距离。同时,家属要给予老年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坚持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