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措施如按压止血、局部药物止血,病因治疗涵盖鼻部局部因素(鼻黏膜干燥、鼻部炎症、鼻部外伤、鼻腔鼻窦肿瘤)和全身因素(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如鼻腔填塞止血、烧灼止血、血管结扎术,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处理。
一、一般处理措施
(一)按压止血
当发生鼻出血时,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持续按压5-10分钟,同时可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以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安抚其情绪,避免患儿哭闹加重出血。
(二)局部药物止血
可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如麻黄碱滴鼻液等,收缩鼻腔黏膜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目的。但对于高血压患者等需谨慎使用,因为麻黄碱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二、病因治疗
(一)鼻部局部因素
1.鼻黏膜干燥:多见于气候干燥地区或长期处于空调环境等情况。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保持鼻黏膜湿润,同时改善室内湿度,避免频繁挖鼻等不良习惯。
2.鼻部炎症
鼻炎:如过敏性鼻炎,患者除了有鼻出血外,还伴有鼻痒、打喷嚏、鼻塞等症状。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控制炎症,若为过敏性鼻炎还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对于感染性鼻炎,如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炎,可使用抗生素治疗,但需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抗生素。
鼻窦炎:患者有鼻塞、脓涕、头痛等症状,可使用鼻腔冲洗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同时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需注意过敏史)、鼻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鼻部外伤:包括挖鼻过深、鼻部受到撞击等。轻度外伤引起的鼻出血,按上述按压等一般处理即可,若有鼻骨骨折等情况则需进一步行鼻骨复位等治疗。
4.鼻腔、鼻窦肿瘤:如鼻咽纤维血管瘤、鼻腔恶性肿瘤等,多表现为反复鼻出血,需通过鼻内镜、CT、MRI等检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二)全身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易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需积极控制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使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指导患者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可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
2.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可表现为鼻出血,同时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白血病患者除鼻出血外,还可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需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然后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白血病则需根据类型进行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3.肝肾疾病:严重的肝肾疾病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存在凝血机制障碍。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如补充凝血因子等。
三、其他治疗方法
(一)鼻腔填塞止血
对于出血较剧烈、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止血的患者,可采用鼻腔填塞法。常用的填塞材料有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等。凡士林纱条填塞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48-72小时,以免引起鼻黏膜坏死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尽量选择对鼻黏膜刺激性小的填塞材料,且填塞时间不宜过长。
(二)烧灼止血
可使用化学药物(如硝酸银、三氯醋酸等)或激光、微波等方法对出血点进行烧灼,使出血点组织蛋白凝固达到止血目的。但对于鼻腔黏膜广泛糜烂出血者不宜采用此法。
(三)血管结扎术
对于极少数严重的、经上述各种治疗方法仍不能止血的鼻出血患者,可考虑行血管结扎术,如筛前动脉结扎术等,但该方法创伤较大,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