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炎可传染,传播途径有飞沫、接触等,不同类型传染性有别,可通过个人卫生、环境、避免密切接触、增强免疫力等预防,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别注意。
飞沫传播:患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例如,在密闭的空间里,如教室、办公室等,如果有咽峡炎患者,就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给其他人。
接触传播: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餐具、玩具、毛巾等,然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也可能导致感染。比如,多个孩子共用玩具,如果其中一个孩子患有咽峡炎且玩具被其病原体污染,其他孩子接触后就有被传染的风险。
不同类型咽峡炎的传染性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传染性较强,主要发生在儿童群体中,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造成暴发流行。
樊尚咽峡炎:由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感染引起,传染性相对较弱,通常是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大量繁殖而致病,一般不会在人群中广泛传播,但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
链球菌性咽峡炎: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具有一定传染性,可通过飞沫传播或皮肤伤口感染传播,在学校、军营等人群密集场所可能出现局部流行。
预防咽峡炎传染的措施
个人卫生方面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情况。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至少洗手20秒,能有效减少手上携带的病原体数量。对于儿童,家长要督促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保持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给他人。用过的纸巾要及时妥善处理,避免乱扔。
环境方面
通风换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要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
消毒:对公共场所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如玩具、餐具、门把手等。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等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避免密切接触:在咽峡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与咽峡炎患者密切接触,如避免近距离面对面交谈、不共用餐具等。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看护,减少孩子与患病儿童的接触机会。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多样化,不挑食、不偏食,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户外活动、跑步、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要注意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对于婴幼儿,家长可以多带其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儿童需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咽峡炎病原体的感染。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或溃疡等疑似咽峡炎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并让儿童居家休息,避免去幼儿园或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防止传染给其他儿童。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咽峡炎后可能病情相对较重。如果老年人出现咽峡炎相关症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家属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如体温、咽痛程度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他们的免疫力较差,感染咽峡炎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护,尽量避免接触咽峡炎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居住环境,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尽早就诊,以便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