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可进行静脉溶栓(4.5小时内符合适应症用阿替普酶,6-24小时精选大血管闭塞可联合其他措施)及血管内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6小时内、后循环24小时内有条件中心考虑机械取栓等),药物治疗涵盖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控制血压,康复治疗包含早期肢体与语言康复,基础疾病需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既往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症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能改善预后,但需严格评估出血等风险。对于发病6-24小时内的精选大血管闭塞患者,也可能考虑静脉溶栓联合其他措施。
2.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中风,发病6小时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可在有条件的中心考虑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时间窗可适当延长至24小时内。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无禁忌,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起到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的作用,但需注意出血等不良反应风险。
2.神经保护剂:部分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神经细胞,如依达拉奉等,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有一定神经保护效果,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3.控制血压药物: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压需适度控制,一般不急于快速降压,若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谨慎降压;出血性中风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控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
三、康复治疗
1.早期肢体康复: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需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肢体功能受损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调整训练强度。
2.语言康复:若存在语言障碍,早期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根据患者语言受损类型和程度逐步开展,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避免因康复过程缓慢而产生焦虑情绪。
四、基础疾病控制
1.高血压管理:中风患者多伴有高血压,需长期规范控制血压,使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具体需根据患者整体情况调整),同时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老年患者更需谨慎调控,防止脑灌注不足等情况。
2.糖尿病管理:合并糖尿病的中风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治疗方案,如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等的进一步损伤,考虑患者年龄导致的代谢特点等因素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3.高血脂管理:对于有高血脂的中风患者,需使用调脂药物控制血脂水平,如他汀类药物等,降低血脂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中风复发风险,同时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尤其老年患者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中风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在治疗中需更谨慎选择药物,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出血倾向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其体力和耐力情况,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中风:儿童中风极为罕见,若发生需高度重视,多与先天血管畸形、感染等因素相关,治疗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器官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式,严格把控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
3.女性患者:女性中风患者在治疗中需考虑生理期对药物代谢等的可能影响,如某些药物在生理期的不良反应风险可能略有不同,同时关注激素水平等因素对中风复发的潜在影响,给予个性化的心理和治疗支持。
4.有既往病史患者:既往有中风、心脏病等病史的患者,治疗时需特别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严格控制基础疾病、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