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可从病变部位及病因、临床表现特点、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鉴别,周围性面瘫病变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表情肌完全瘫痪,可伴耳部等症状,肌电图有失神经电位等,头颅CT一般无特殊,MRI相对不敏感;中枢性面瘫病变在面神经核以上中枢神经系统,仅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常伴原发病表现,肌电图神经传导正常,头颅CT可发现颅内病变,MRI显示颅内病变更清晰,不同人群需关注相应常见病因。
一、病变部位及病因
周围性面瘫:病变部位主要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常见病因有贝尔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感染(如中耳炎、腮腺炎等)、外伤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为单侧发病,起病相对较急。
中枢性面瘫: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脑干束等。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脑外伤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为单侧或双侧发病(双侧中枢性面瘫可见于罕见的特殊情况,如双侧脑干部位病变等),起病多与原发病相关,病情进展速度因原发病而异。
二、临床表现特点
面部表情肌瘫痪程度
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等。
中枢性面瘫:仅表现为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及吹口哨时漏气等,额纹存在、能皱眉、眼裂闭合正常。这是因为面神经核上部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而面神经核下部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中枢性病变时,常累及面神经核下部,而面神经核上部不受累。
伴随症状
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耳部疼痛、疱疹(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乳突压痛等。如为感染性病因,可能有发热、局部感染灶相应表现等。
中枢性面瘫:常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颅内肿瘤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可伴有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颅内压增高及局部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等。
三、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
周围性面瘫:患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出现失神经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或消失。病情恢复过程中,可逐渐出现新生电位等变化。
中枢性面瘫:肌电图一般显示患侧面部肌肉神经传导正常,随意收缩时可见运动单位电位,但可能因原发病导致的肌肉废用等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改变,但与周围性面瘫的失神经电位表现明显不同。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传导速度可减慢,尤其是在面神经受损部位,如茎乳孔以外的面神经病变时,可出现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异常。
中枢性面瘫:面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正常,因为病变在面神经核以上,不直接累及面神经本身的传导功能。
四、影像学检查
头颅CT
周围性面瘫:一般无阳性发现,除非有外伤等情况导致的面神经管骨折等可在CT上显示。
中枢性面瘫:可发现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的梗死灶、出血灶,肿瘤的占位性病变等,有助于明确原发病因。
头颅MRI
周围性面瘫:对于贝尔面瘫等,MRI可能无明显异常,若为感染性病变累及面神经,可能发现面神经增粗等改变,但相对不敏感。
中枢性面瘫:能更清晰地显示颅内病变,如脑梗死的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肿瘤的异常信号等,对中枢性面瘫的病因诊断价值更高。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现周围性面瘫需警惕感染性病因,如腮腺炎病毒感染等,要注意询问接触史及相关感染症状;老年人出现中枢性面瘫则要高度重视脑血管疾病的可能,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在评估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病因,全面进行各项检查以准确鉴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