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临床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分为0期(原位癌)、Ⅰ期(显微镜下或临床可见癌灶局限于宫颈)、Ⅱ期(肿瘤侵犯阴道或有宫旁浸润)、Ⅲ期(肿瘤累及阴道下1/3或扩展到骨盆壁等)、Ⅳ期(侵犯脏器黏膜或远处转移),分期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至关重要,治疗手段因分期而异,年龄等因素在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中起重要作用,需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又称原位癌,病变局限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未向间质浸润。此阶段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宫颈癌筛查中发现,年龄因素对0期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如年轻女性也可能因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等因素引发,但总体来说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过随着年龄增长,HP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可能有变化趋势。
Ⅰ期
ⅠA期:显微镜下确诊的浸润癌,间质浸润深度≤5mm,宽度≤7mm。其中ⅠA1期为间质浸润深度≤3mm,宽度≤7mm;ⅠA2期为间质浸润深度>3mm且≤5mm,宽度≤7mm。该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能有接触性出血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可能因身体状况等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保留生育功能等问题。
ⅠB期:临床可见癌灶局限于宫颈,或显微镜下可见病变>ⅠA期。ⅠB1期为临床可见癌灶最大径线≤4cm;ⅠB2期为临床可见癌灶最大径线>4cm。此期患者症状可能逐渐明显,如阴道不规则流血、阴道排液等,年龄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影响,老年患者可能更倾向于考虑身体耐受等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式。
Ⅱ期
ⅡA期:肿瘤侵犯至阴道上2/3,无明显宫旁浸润。ⅡA1期为临床可见癌灶最大径线≤4cm;ⅡA2期为临床可见癌灶最大径线>4cm。患者可能出现阴道流血量增多、阴道排液性状改变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年龄相关的身体机能等因素,比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尽量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功能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ⅡB期:有明显宫旁浸润,但未达到骨盆壁。患者宫旁浸润相关症状可能逐渐显现,如盆腔疼痛等,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治疗对整体身体状况的影响。
Ⅲ期
ⅢA期:肿瘤累及阴道下1/3,未达到骨盆壁。患者阴道症状可能进一步加重,如阴道出血、排液伴有异味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可能因自身健康储备等不同而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关注治疗带来的生活质量影响。
ⅢB期:肿瘤扩展到骨盆壁和/或引起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盆腔相关症状,如剧烈盆腔疼痛、肾功能异常相关表现等,年龄较大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治疗时需多学科协作评估。
Ⅳ期
ⅣA期:肿瘤侵犯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和/或超出真骨盆。患者会出现相应脏器受累的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等)、肠道症状(便血、肠梗阻等),不同年龄患者在面对脏器受累时的心理和身体承受能力不同,需给予更个性化的关怀和治疗支持。
ⅣB期:远处转移,如转移至肝、肺等远处器官。患者会出现相应转移器官的相关症状,如肝转移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相关表现(黄疸、乏力等)、肺转移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对转移相关治疗的耐受程度不同,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
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等准确进行分期,不同分期的患者治疗手段有所不同,如0期和ⅠA期部分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等,而晚期患者可能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同时,年龄、身体基础状况等因素都会在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