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如口腔清洁指导、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手术治疗如牙周翻瓣术、植骨术,药物辅助治疗如局部和全身用药,还需定期复查及持续口腔清洁,需综合多种手段制定个性化方案达有效治疗效果。
口腔清洁指导:患者需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能有效清除牙面上的菌斑、软垢等。研究表明,规范的刷牙可显著降低菌斑指数,改善牙龈炎症。同时,建议使用牙线或牙缝刷辅助清洁牙缝,对于存在牙缝较大等情况的患者,牙线或牙缝刷能更彻底地清除邻面的菌斑。
龈上洁治:由专业牙医使用超声洁牙机等设备去除龈上的牙石、菌斑。龈上洁治是治疗牙周炎的重要步骤,通过去除龈上牙石,可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减轻牙龈的炎症反应。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常规的龈上洁治,以预防牙周炎的复发或进展。对于患有牙周炎的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加洁治的频率。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针对龈下的牙石和菌斑进行刮除,并对牙根面进行平整,使牙根面光滑,促进牙周组织的重新附着。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能有效清除牙周袋内的病原刺激物,对于中度及重度牙周炎患者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研究显示,经过规范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后,多数患者的牙周炎症可以得到控制,牙槽骨吸收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手术治疗
牙周翻瓣术:当牙周炎导致牙周袋较深、牙石等刺激物难以彻底清除时,可采用牙周翻瓣术。通过将牙龈瓣翻开,暴露牙根面和牙槽骨,彻底清除根面和牙周袋内的牙石、菌斑,修整牙槽骨形态,并可进行牙龈组织的复位缝合。该手术适用于深牙周袋且伴有牙槽骨吸收和牙周袋内病变的患者。术后患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一般术后1-2周拆线,术后恢复期间需要定期复诊,观察牙周组织的愈合情况。
植骨术:对于牙槽骨吸收较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植骨术。通过植入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材料,促进牙槽骨的再生,为牙周组织的附着和修复创造条件。植骨术的效果与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牙槽骨吸收的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年轻患者、牙槽骨吸收范围相对局限的患者植骨效果可能更好。
药物辅助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可在牙周袋内放置甲硝唑、米诺环素等缓释药物,这些药物能在局部持续释放,长时间发挥抗菌作用,有效控制牙周袋内的炎症。例如米诺环素凝胶,将其注入牙周袋内,可在牙周袋内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抑制牙周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牙龈的炎症和肿胀。
全身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伴有全身感染倾向或多发性牙周脓肿的患者,可考虑全身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等。但全身用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全身抗生素,优先选择局部治疗为主的方案。
维护治疗
定期复查:牙周炎患者在经过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诊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口腔检查、牙周探诊、拍摄X线片等,以监测牙周组织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是否有牙周炎的复发或病情进展。例如通过牙周探诊可以了解牙周袋深度的变化,X线片可以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
持续口腔清洁:患者需要终身坚持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持续保持口腔卫生。即使病情得到控制,仍需要每天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以防止牙石、菌斑的再次堆积,避免牙周炎的复发。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家人的协助来确保口腔清洁的质量;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帮助和监督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总之,牙周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基础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并长期坚持维护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