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针对脑梗塞后肢体活动受限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训练(依肌力情况选电刺激、助力、抗阻等方法增强肌力);物理因子治疗中低频电疗法适用于有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患者用低频电流刺激促恢复,超声波疗法适用于局部有软组织粘连肿胀患者利用其效应促血液循环等;作业疗法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提高自理能力进行穿衣进食等训练)和手功能训练(进行精细动作等训练恢复手部功能)。
一、运动疗法
1.关节活动度训练
针对人群:适用于脑梗塞后肢体活动受限的所有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及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活动度可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脑梗塞后更易出现关节僵硬;年轻患者若因脑梗塞导致肢体活动障碍也需进行。
具体分析:通过被动或主动运动来维持和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例如,对于上肢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方向的活动训练,每天进行数次,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被动运动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则是患者在自身力量允许下进行,以逐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
2.肌力训练
针对人群:脑梗塞后存在不同程度肌力下降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均适用。比如老年男性患者,若脑梗塞后下肢肌力减弱,影响行走;女性患者若上肢肌力下降影响日常抓握等动作。
具体分析:根据患者肌力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当肌力在0-1级时,可采用电刺激等方法来促进肌肉的收缩;肌力达到2-3级时,进行助力运动,如在进行下肢屈伸运动时,治疗师给予适当助力帮助患者完成动作;当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进行抗阻运动,使用沙袋等进行阻力训练,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2-3次,以逐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
二、物理因子治疗
1.低频电疗法
针对人群:适用于脑梗塞后有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患者,包括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对于有脑梗塞病史较长且出现肌肉萎缩、神经传导障碍的患者较为适用。
具体分析: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和收缩。例如,感应电疗法可用于刺激瘫痪的肌肉,促进肌肉的恢复;间动电疗法通过不同波形的电流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根据患者情况可每周进行数次。
2.超声波疗法
针对人群:适用于脑梗塞后局部有软组织粘连、肿胀等情况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应用。比如脑梗塞后上肢关节周围出现粘连影响活动的患者。
具体分析: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粘连组织,减轻肿胀。治疗时将超声波探头置于治疗部位,输出强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一般每次治疗8-10分钟,每周治疗2-3次。
三、作业疗法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针对人群:所有脑梗塞后需要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都需要。例如老年女性患者,脑梗塞后影响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需要进行训练;年轻男性患者若因脑梗塞导致不能独立完成洗漱等活动也需训练。
具体分析: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方面的训练。比如穿衣训练,教导患者如何使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进行穿衣动作,从简单的套头衫到纽扣衫逐步训练,每天进行数次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每次训练30-60分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2.手功能训练
针对人群:脑梗塞后出现手部功能障碍的患者,各年龄段、性别患者均有适用。如脑梗塞后导致手部抓握无力、精细动作不能完成的患者。
具体分析:进行手部的精细动作训练,如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锻炼手部的抓握力量;进行拾物训练,用患手捡起不同大小、形状的物品,训练手部的精细动作和协调性,每次训练20-30分钟,每天2-3次,以恢复手部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