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小腿肿胀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血容量增加及子宫增大压迫,病理性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脏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他因素有体重增加过多、缺乏运动,生理性因素致中晚期较明显且程度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会有相应表现及不良影响,需关注并合理应对。
一、生理性因素
1.血容量增加
孕期母体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等需求,血容量会逐渐增加。一般在孕期,血容量可增加30%-50%左右。随着血容量的增多,组织间液也会相应增加,而小腿部位相对容易出现肿胀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适应过程,因为身体需要为胎儿、胎盘等提供更多的血液供应,同时也为分娩等做好准备。
对于大多数孕妇来说,这种血容量增加导致的小腿肿胀通常在妊娠中晚期较为明显,并且一般程度较轻,不伴有其他严重的不适症状。
2.子宫增大压迫
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逐渐增大。当妊娠达到一定阶段,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下腔静脉负责将下肢的血液回流到心脏,当下腔静脉受到压迫时,血液回流不畅,就会导致血液在小腿部位淤积,从而引起小腿肿胀。
这种情况在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后往往会加重,因为站立或坐着时,重力作用会使下肢静脉回流的阻力进一步增加。一般在休息后,尤其是抬高下肢时,肿胀会有所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发病机制及表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胎盘缺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有关。患者除了有血压升高外,还常出现小腿肿胀,且肿胀往往从下肢踝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同时可能伴有头痛、蛋白尿等症状。根据相关研究,约有一定比例(具体比例因不同研究而异)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能会影响孕妇的重要脏器功能,如心、肝、肾等,还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母婴健康。
2.肾脏疾病
发病机制及表现:孕期如果孕妇本身患有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引起小腿肿胀。同时可能伴有蛋白尿、血尿等表现。肾脏疾病引起的肿胀往往是全身性的,但小腿肿胀较为明显,并且可能会伴有其他肾脏相关的症状,如腰酸、腰痛等。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肾脏疾病可能会影响孕妇的营养物质代谢以及胎儿的营养供应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3.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及表现:孕期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加上子宫增大压迫下肢静脉等因素,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时,小腿会出现明显肿胀,同时可能伴有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颜色改变(如发红等)等症状。通过超声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下肢静脉血栓如果脱落,可能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孕妇生命;同时,血栓形成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也会对胎儿的血供等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
三、其他因素
1.体重增加过多
孕期如果孕妇体重增加过多,身体的负担加重,尤其是下肢所承受的压力增大,会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导致小腿肿胀。一般建议孕妇在孕期合理控制体重增长,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应根据孕前体重等情况有一个合适的范围,例如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一般建议在11.5-16kg左右。如果体重增长过多,就容易增加小腿肿胀等不适的发生风险。
2.缺乏运动
孕期如果孕妇缺乏运动,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而长期缺乏运动则会使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起小腿肿胀。孕妇在孕期可以进行一些适合的运动,如散步等,每天适当散步一定时间(如30分钟左右),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小腿肿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