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中枢性由中枢神经受损致,周围性多因面神经管内段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不同面部肌肉瘫痪等;面肌痉挛主要因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电生理等检查有特点,治疗上面瘫早期周围性综合治疗,中枢性针对原发病,面肌痉挛药物、肉毒素注射或手术治疗,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鉴别诊断并制定合适方案。
面肌痉挛: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累及面部其他肌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面神经根部受到血管压迫,一般认为是由于颅内血管(如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迂曲、扩张,压迫面神经根部,导致面神经传导异常,产生异常冲动,引起面肌痉挛,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面瘫:中枢性面瘫患者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存在,能皱眉、皱额,闭目时眼球可以上翻露出白色巩膜(贝尔现象);周围性面瘫患者则是病变侧面部全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皱额,闭目时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鼓腮、吹口哨时漏气等。不同病因导致的面瘫可能还有各自伴随的症状,如脑血管病变导致的中枢性面瘫可能伴有偏瘫、言语不利等神经系统症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可能伴有耳后疼痛、疱疹等表现。
面肌痉挛:典型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搐,抽搐程度轻重不一,可为快速的眨眼、眼肌抽搐,逐渐发展为半侧面部肌肉的抽动,严重时可累及颈部肌肉,抽搐往往在情绪激动、疲劳等情况下加重,在睡眠中可停止发作,一般无面部感觉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少数患者病程晚期可能出现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电生理检查等辅助检查特点
面瘫:肌电图检查对于周围性面瘫有一定诊断价值,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肌电图可正常,发病14天左右开始出现失神经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发现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改变。中枢性面瘫的电生理检查主要是观察面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相关的电生理异常。
面肌痉挛:肌电图检查可见典型的自发电位,如肌纤维颤搐电位、束颤电位等,在面神经支配的肌肉中可记录到高频放电,呈同步性、节律性发放;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有助于发现面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的情况,这是诊断面肌痉挛的重要依据,可明确责任血管与面神经的关系。
治疗原则
面瘫:早期(一般发病1-2周内)对于周围性面瘫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营养神经等。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减轻面神经水肿,但需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对于有糖尿病、胃溃疡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用于病毒感染相关的周围性面瘫;同时可配合针灸、理疗等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但针灸治疗在急性期要注意手法轻柔。中枢性面瘫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脑血管病变等。
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可选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抗癫痫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异常放电来减轻抽搐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有嗜睡、头晕、皮疹等不良反应;肉毒素注射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将肉毒素注射到痉挛的肌肉中,暂时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缓解肌肉抽搐,但肉毒素注射效果一般维持3-6个月,需要反复注射,长期注射可能出现局部肌肉无力等并发症;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通过解除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来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有一定的有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听力下降、面瘫等,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手术风险需要充分评估。
总之,面瘫和面肌痉挛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来准确鉴别诊断,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