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中耳部位炎性病变依据病程及病理特点分为急性、分泌性、慢性,急性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起病急伴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分泌性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多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等相关,慢性病程超六周有鼓膜穿孔、反复流脓等表现,诊断通过耳部检查观察鼓膜形态、听力测试评估听力及影像学了解结构病变,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中耳炎用抗生素,分泌性中耳炎急性期可观察久积液则手术干预,慢性中耳炎以控制感染等为目标急性发作抗感染长期穿孔手术修复或有胆脂瘤行乳突根治术,预防需儿童正确哺乳防治上感等成人增强体质防感冒游泳戴耳塞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防呛奶及时就医,妊娠期用药谨慎,老年人控基础病规范用抗生素。
一、定义与分类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的炎性病变,涵盖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等结构。依据病程及病理特点可分为:
1.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起病急,常伴随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
2.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多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等因素相关。
3.慢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可表现为鼓膜穿孔、反复流脓、听力减退等,常由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迁延而来。
二、症状表现
1.急性中耳炎:儿童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发热,成人则多有耳痛(可为搏动性或刺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鼓膜穿孔、流脓。
2.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为耳闷、听力减退,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成人可自觉听力随体位变化(如头位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听力暂时改善)。
3.慢性中耳炎:常有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长期可导致听力严重减退,部分患者可出现眩晕、头痛等并发症表现。
三、诊断方法
1.耳部检查:通过耳镜观察鼓膜形态,急性中耳炎可见鼓膜充血、膨隆,分泌性中耳炎可见鼓膜内陷、有液平面,慢性中耳炎可见鼓膜穿孔及周围瘢痕。
2.听力测试: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可评估听力损失程度及中耳功能状态,分泌性中耳炎多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
3.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颞骨CT检查,有助于了解乳突、鼓室等结构病变情况,辅助诊断慢性中耳炎及并发症。
四、治疗原则
1.急性细菌感染性中耳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明确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依据病原体药敏结果,遵循循证医学规范。
2.分泌性中耳炎:若为急性期,可观察等待,部分可自行恢复;若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可考虑鼓膜穿刺、鼓膜切开或鼓膜置管等手术干预,以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3.慢性中耳炎:以控制感染、清除病灶、恢复听力为目标,急性发作期需抗感染治疗,长期鼓膜穿孔者可考虑手术修复鼓膜(如鼓膜成形术),存在胆脂瘤等病变时需行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
1.儿童护理:哺乳时应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婴儿平卧呛奶;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咽鼓管通畅。
2.成人保健:注意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应正确佩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中耳。
3.特殊人群关注: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疾病的人群,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降低中耳炎发生风险;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应加强防护,减少感染机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中耳炎多与咽鼓管短、平、宽的解剖特点相关,需特别注意避免呛奶、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出现耳痛、发热等表现应及时就医,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避免滥用药物。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中耳炎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中耳炎可能与全身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相关,需积极控制基础病,感染时应规范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