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可从局部外观表现(伤口无明显渗血、无明显肿胀或肿胀逐渐消退、愈合良好无明显凹陷或异常隆起)、疼痛情况(疼痛程度逐渐减轻、性质为轻微隐痛)、口腔异味情况(无明显异常口腔异味)、饮食及张口情况(饮食基本不受限或逐渐恢复正常、张口度逐渐恢复正常)来判断恢复状况,若局部外观异常、疼痛异常、有异常口腔异味、饮食及张口异常则可能存在问题需关注。
一、局部外观表现
1.伤口无明显渗血:拔牙后短时间内会有少量渗血,一般在数小时内逐渐停止。正常恢复的伤口,24小时内唾液中带少量血丝属正常情况,如果持续大量出血则异常。例如,拔牙后当天唾液中仅有淡淡的血色,且没有加重趋势,提示伤口渗血正常。对于儿童,由于其凝血机制相对成人有差异,更需密切观察唾液颜色及量,若儿童拔牙后唾液颜色鲜红且量较多,需及时就医。
2.伤口无明显肿胀或肿胀逐渐消退:拔牙后1-2天内伤口可能会有轻度肿胀,这是正常的炎症反应。但如果肿胀在3天左右开始逐渐消退,说明恢复正常。若肿胀持续加重,甚至伴有疼痛加剧、面部肿胀范围扩大等情况,则可能存在感染等异常。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拔牙后肿胀恢复时间可能稍长,但也应在合理时间内逐渐缓解,若超过5天肿胀仍无消退迹象需警惕。
3.伤口愈合良好,无明显凹陷或异常隆起:正常愈合的智齿拔牙伤口,表面会逐渐形成一层白色的假膜,覆盖伤口。随着时间推移,假膜会逐渐脱落,伤口慢慢长平。检查时可见伤口边缘整齐,没有明显的凹陷或异常的隆起。如果发现伤口有较大凹陷且长时间未改善,或者有异常隆起,可能提示愈合不良。
二、疼痛情况
1.疼痛程度逐渐减轻:拔牙后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一般在1-2天内疼痛较为明显,但之后会逐渐减轻。如果疼痛在3-4天后仍没有明显缓解,甚至加剧,可能存在问题。例如,拔牙后当天疼痛较明显,第2天开始疼痛程度逐渐降低,第3天基本能忍受轻微疼痛,属于正常恢复。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拔牙后疼痛的观察需更加谨慎,若妊娠期女性拔牙后疼痛持续不缓解且有加重趋势,要考虑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因为妊娠期用药受限,需及时评估。
2.疼痛性质为轻微隐痛:正常恢复的伤口疼痛为轻微的隐痛,不影响正常的进食、说话等日常活动。如果疼痛为剧烈的跳痛、刺痛等异常疼痛性质,可能提示伤口出现感染等异常情况。比如儿童拔牙后,如果出现难以安抚的哭闹,且疼痛表现为异常的剧烈疼痛,需考虑伤口是否有感染等问题。
三、口腔异味情况
1.无明显异常口腔异味:正常恢复的伤口不会有明显异常的口腔异味。如果拔牙后口腔出现严重的腐臭味,可能是伤口发生了感染,食物残渣等在感染的伤口处发酵产生异味。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拔牙后更易发生感染,需特别注意口腔异味情况,若糖尿病患者拔牙后出现口腔异味,要高度警惕伤口感染的可能,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影响伤口愈合。
四、饮食及张口情况
1.饮食基本不受限或逐渐恢复正常:拔牙后1-2天内可能需要吃软食、流食,但之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如果在恢复过程中能够逐渐正常进食,说明伤口恢复良好。如果一直只能吃极软的食物,且咀嚼时疼痛明显,可能提示伤口愈合不佳。对于老年人,本身咀嚼功能可能就有所下降,拔牙后更要关注其饮食恢复情况,若老年人拔牙后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会影响营养摄入,需评估伤口恢复状况。
2.张口度逐渐恢复正常:正常情况下,拔牙后张口度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或者在1-2天内张口度稍有减小后逐渐恢复。如果张口度逐渐减小,甚至出现张口困难,可能是伤口周围组织发生了炎症反应,如感染导致咀嚼肌受累等。对于儿童,由于其口腔结构和成人有差异,拔牙后张口困难的表现可能不太典型,但也需关注其张口情况,若儿童拔牙后张口明显受限,要及时检查伤口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