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荨麻疹过敏需先明确过敏原,可详细记录或医学检测,然后避免刺激因素,包括皮肤护理、穿着和环境方面,药物治疗常用抗组胺药物,严重时用糖皮质激素,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要留意症状变化防感染等,孕妇用药谨慎先非药物后选影响小的药,老年人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皮肤护理轻柔。
一、明确过敏原
1.详细记录:对于皮肤荨麻疹过敏的情况,首先要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可能的过敏原,比如近期食用的新食物、接触的新物质(如新的化妆品、洗涤剂等)、所处的新环境等。这有助于后续避免再次接触相关过敏原。例如,如果在食用某种海鲜后出现荨麻疹症状,那么海鲜很可能就是其中一个过敏原。
2.医学检测:可以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常见的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皮肤上,然后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果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就会在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从而确定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E抗体的水平来判断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
二、避免刺激因素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洗,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水温不宜过高,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过度清洗可能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加重荨麻疹症状。例如,每天洗澡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水温保持在37℃-40℃左右。
2.穿着方面:选择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容易引起皮肤刺激的材质。紧身的衣物可能会摩擦皮肤,诱发或加重荨麻疹。比如,选择纯棉的内衣裤,避免穿紧身的牛仔裤等。
3.环境因素: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干爽,定期打扫房间,减少灰尘、尘螨等过敏原的存在。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左右。同时,要避免接触花粉、动物毛发等室外过敏原,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三、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减轻荨麻疹引起的瘙痒、风团等症状。对于成人来说,西替利嗪一般每天服用1次,每次10mg;氯雷他定每天服用1次,每次10mg。但对于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要特别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例如,2-6岁儿童使用氯雷他定时,每天服用1次,每次5mg;6-12岁儿童可以每次10mg,每天1次。
2.糖皮质激素:在病情较为严重,如出现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时,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糖皮质激素一般不用于长期治疗,因为其可能会引起较多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等。使用糖皮质激素也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荨麻疹过敏时,除了按照儿童用药的规范使用药物外,家长要更加留意儿童的症状变化。要避免儿童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避免给儿童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明确知道儿童对某种食物过敏,就绝对不能让儿童食用该食物。
2.孕妇:孕妇出现荨麻疹过敏时,用药需要非常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评估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一般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通过避免过敏原、调整生活方式等缓解症状,如果症状严重需要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过敏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抗组胺药物等时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嗜睡、口干等。同时,老年人的皮肤较为脆弱,在皮肤护理方面要更加轻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