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球低不一定是白血病,非白血病导致白细胞低的常见原因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物理化学因素损伤(放射性损伤、化学物质中毒)、自身免疫性疾病,白血病导致白细胞低有其特点及相关表现,明确是否为白血病引起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进一步检查如骨髓穿刺等综合鉴别诊断。
白血球即白细胞,白细胞低医学上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会出现白细胞数量、质量异常等情况,但白细胞低有多种原因,并非一定是白血病引起。
一、非白血病导致白细胞低的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以流感病毒为例,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骨髓中白细胞的生成暂时受到抑制,从而出现白细胞低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都可能发生白细胞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相对更易受影响。
细菌感染:一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可导致白细胞减少。伤寒患者体内的细菌毒素等物质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生成减少,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发生白细胞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2.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其中就包括白细胞减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年和老年人群都有患病可能,患者会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一系列症状。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等原因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骨髓造血细胞的成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这种情况在长期素食者、孕妇等人群中相对常见,孕妇如果缺乏叶酸等营养物质,不仅会影响自身白细胞情况,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放射性损伤: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放射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接受过量医疗辐射等,射线会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不同职业暴露人群风险不同,长期接受医疗辐射的患者也需密切监测白细胞变化,儿童对放射性损伤更为敏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化学物质中毒:某些化学药物如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等)、氯霉素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白细胞减少。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时,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常出现白细胞低的情况,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根据白细胞水平调整治疗方案;长期接触某些有机溶剂的工人也有发生白细胞低的风险。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造血细胞,导致白细胞破坏过多或生成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患者在疾病活动期更易出现白细胞低的情况,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并监测血常规。
二、白血病导致白细胞低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白血病引起的白细胞低往往是白细胞数量、质量异常,同时还会伴有其他异常表现。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除了白细胞数量异常外,还可能有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等症状,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可发现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等典型表现。慢性白血病早期也可能有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多,随着病情进展才会出现明显的白细胞数量异常及其他相关表现。
要明确白细胞低是否为白血病引起,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进一步的检查,如详细询问是否有感染史、接触放射性或化学物质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完善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相关免疫学检查等。如果怀疑白血病,骨髓穿刺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等情况,以明确是否存在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克隆增殖等情况。
总之,白细胞低只是一个症状,有多种原因可引起,白血病只是其中一种可能,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