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骨痛治疗包括药物、局部、支持对症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药物有双膦酸盐类、地舒单抗、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局部治疗有放射和手术;支持对症包括镇痛和康复;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肾肝不全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
1.双膦酸盐类药物:双膦酸盐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是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治疗的基础用药。多项研究证实其可降低骨折风险,改善骨痛症状。例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唑来膦酸相对作用更强,给药频率相对较低,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骨组织的破坏,从而缓解骨疼。
2.地舒单抗:对于不能耐受双膦酸盐或双膦酸盐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地舒单抗是一种新型RANKL抑制剂,可通过抑制RANKL信号通路,减少破骨细胞生成、功能及存活,进而发挥抗骨吸收作用,缓解骨痛,且地舒单抗不需要监测肾功能,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也可使用,但价格相对较高。
3.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如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这些药物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原发病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骨病相关症状。硼替佐米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影响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来那度胺则具有免疫调节、抑制血管新生及直接抗肿瘤等作用,它们能从根本上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减少骨破坏相关因子的产生,从而间接缓解骨疼。
二、局部治疗
1.放射治疗:对于局限性的骨痛病灶,放射治疗可以缓解疼痛,控制病灶进展。例如对于孤立性骨浆细胞瘤引起的局部骨痛,放射治疗能起到较好的局部控制作用,通过高能量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减轻肿瘤对骨组织的侵犯和刺激,从而缓解疼痛。
2.手术治疗:当发生病理性骨折风险较高或已经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采用髓内钉固定、骨水泥填充等手术方式。对于长骨病理性骨折,髓内钉固定可以稳定骨折端,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力学强度;骨水泥填充则能迅速强化骨组织,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实施。
三、支持对症治疗
1.镇痛药物:根据疼痛程度合理选用镇痛药物。轻度骨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中度骨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等;重度骨痛可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成瘾性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2.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对于多发性骨髓瘤骨疼患者也很重要。包括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在病情允许下进行有氧运动、肌肉力量训练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和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功能,减轻骨疼症状;同时还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等,物理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骨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多发性骨髓瘤骨疼患者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身体耐受性。例如在使用双膦酸盐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同时对于手术治疗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康复治疗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物理治疗的方式方法。
2.儿童患者:儿童多发性骨髓瘤极为罕见,若发生则治疗需格外谨慎,一般不优先选择对骨骼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治疗方案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以最小的副作用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
3.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双膦酸盐时要注意调整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地舒单抗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相对更安全;在使用镇痛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选择相对肾毒性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4.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某些化疗药物等可能会影响肝功能,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监测肝功能,根据肝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对于蛋白酶体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要权衡肝功能受损情况下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