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传播及内源性病原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治疗有抗生素治疗(经验性及据药敏调整)、手术治疗(针对特定指征及相应方式)、支持疗法(一般护理与物理疗法),妊娠期及老年患者有特殊治疗考量。
一、急性盆腔炎的病因
1.病原体感染
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期的女性,尤其是年龄在15-24岁的女性中,性传播感染是急性盆腔炎的重要病因。例如,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交年龄小等不良性行为因素会增加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急性盆腔炎。
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当阴道菌群失调时,这些内源性病原体可能上行感染,导致急性盆腔炎。比如,频繁阴道冲洗等不当的阴道卫生习惯可能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内源性病原体容易滋生并引发感染。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这些手术可能导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出血、坏死,从而给病原体入侵造成可乘之机。例如,刮宫术时如果操作不规范,器械可能会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或者损伤子宫黏膜,使原本存在于阴道或宫颈的病原体上行感染至盆腔,引发急性盆腔炎。
3.经期卫生不良
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为病原体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不注意经期卫生,如使用不洁的卫生巾、经期性交等,病原体容易侵入宫腔引起感染。例如,在月经期间,女性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此时进行性交,会使病原体更容易进入盆腔,引发急性盆腔炎。
4.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如阑尾炎、腹膜炎等。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因为阑尾与右侧输卵管相邻,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腹膜炎时,炎症可通过直接扩散累及盆腔器官。例如,严重的阑尾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炎症可能会波及右侧的输卵管、卵巢等盆腔器官,导致急性盆腔炎的发生。
二、急性盆腔炎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厌氧菌等。常用的方案有头孢曲松钠加多西环素联合甲硝唑,或者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等。头孢曲松钠对淋病奈瑟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多西环素对沙眼衣原体有效,甲硝唑则用于抗厌氧菌。
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在获得病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应根据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如果药敏试验显示对某种抗生素敏感,就应选用该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2.手术治疗
指征:主要用于治疗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例如,当盆腔脓肿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或破裂时,应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可根据情况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手术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患者年龄、一般状态等全面考虑。对于年轻女性,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对于年龄较大、双侧附件受累或附件脓肿屡次发作者,可考虑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3.支持疗法
一般护理:患者需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而使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液体,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物理疗法:可采用温热的良性刺激,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红外线、药物离子导入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急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对于老年急性盆腔炎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较弱,治疗时要注意加强支持疗法,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