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耳朵导致耳朵发炎疼痛的原因包括皮肤损伤(外耳道皮肤易因抠耳机械性损伤且儿童、老年人更易受影响)和细菌感染(外耳道正常菌群接触外界细菌破损皮肤后易侵入,卫生差或挖耳习惯且手部不卫生者易感染);表现有疼痛(儿童哭闹抓耳成人表述疼痛,糖尿病患者炎症更剧烈恢复慢)及局部红肿、有分泌物等;相关检查有耳部检查(耳镜查外耳道鼓膜情况儿童需轻柔)和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培养明确致病菌);处理包括停止抠耳保持清洁干燥,轻疼可冷敷,有感染成人用抗生素滴耳液儿童谨慎用药糖尿病患者及时就医;预防是一般不频繁抠耳定期湿布擦外耳有耵聍就医清理,引导儿童不随意抠耳,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勤洗手,游泳后及时清洁耳部。
一、抠耳朵导致耳朵发炎疼痛的原因
(一)皮肤损伤
1.正常皮肤结构及功能:外耳道皮肤有耵聍腺等结构,正常起到保护外耳道、防止异物进入等作用。当用手指、棉签等硬物抠耳朵时,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肤的机械性损伤,比如表皮破损等。儿童皮肤更为娇嫩,相对成人更容易因抠耳朵造成皮肤损伤。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外耳道皮肤比成人薄,且在探索自身身体时更易无意识抠耳朵,所以儿童因抠耳朵导致皮肤损伤进而发炎疼痛的情况相对更常见。而对于老年人,皮肤本身趋于老化,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抠耳朵后皮肤损伤后也更易引发炎症。
(二)细菌感染
1.外耳道正常菌群及外界细菌:外耳道内本身存在一些正常菌群,但也有机会接触外界环境中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当抠耳朵造成皮肤破损后,外界细菌就容易通过破损处侵入,引发感染,导致耳朵发炎疼痛。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卫生条件较差环境的人群,或者有频繁挖耳习惯且手部卫生不佳的人,更容易在抠耳朵后让细菌有可乘之机引发感染。例如,在公共泳池等场所游泳后,如果抠耳朵,水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可能会借助破损皮肤导致感染。
二、耳朵发炎疼痛的表现及相关检查
(一)表现
1.疼痛:可表现为耳部的刺痛、胀痛等,儿童可能会出现哭闹、抓耳等表现,因为儿童语言表达相对有限,更多通过行为来体现不适。成人则能较明确表述疼痛的程度和性质。
2.局部症状:可能出现外耳道红肿、有分泌物等情况,分泌物可能是脓性、血性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抠耳朵后更易引发严重感染,炎症可能扩散,疼痛等症状可能更剧烈且恢复较慢。
(二)相关检查
1.耳部检查: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情况,观察是否有皮肤破损、红肿、渗出等情况。对于儿童检查时需更轻柔操作,避免引起儿童过度紧张和不适。
2.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及具体的致病菌,从而指导后续治疗。
三、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处理
1.非药物干预:首先应停止继续抠耳朵,保持耳部清洁干燥。对于儿童,家长要避免儿童继续抠耳朵,可轻柔安抚儿童情绪。如果疼痛较轻,可通过局部冷敷等方式缓解不适,但要注意冷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儿童皮肤。
2.针对感染的处理:如果明确有细菌感染,对于成人可根据情况考虑使用抗生素类滴耳液等,但需遵循相关医疗原则。对于儿童,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温和的局部处理方式,如使用生理盐水清洁外耳道后保持干燥等。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在抠耳朵后出现炎症疼痛情况,要更加重视,及时就医,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处理耳部炎症。
(二)预防
1.正确清洁耳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频繁抠耳朵,可定期用湿布擦拭外耳。如果有较多耵聍等,应就医由专业人员清理。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引导儿童不要随意抠耳朵,保持耳部卫生。
2.注意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减少外界细菌等微生物接触外耳道的机会。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耳部之前,避免将手上的细菌带到耳部引发感染。对于经常游泳等人群,游泳后要及时清洁耳部,可使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但要注意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