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治疗分急性期、一般治疗与康复、二级预防,急性期有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控制血压血糖等,一般治疗与康复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早期康复干预,二级预防要控制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还需抗栓治疗不同病因脑梗塞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各有特点需相应处理。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等,可使部分患者血管再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能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对于年龄较大患者需评估出血风险等;对于儿童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因为儿童脑梗塞病因及病理生理与成人有差异,需谨慎选择。
2.血管内治疗:发病6-24小时内,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等,对于合适的患者能有效开通血管,改善预后。不同年龄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和风险评估不同,儿童患者血管内治疗需考虑血管直径等因素。
3.抗血小板治疗:一般在发病后48小时-72小时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但需注意出血风险,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评估胃肠道出血风险,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选择抗血小板药物,除非有明确适应证且权衡利弊。
4.控制血压:急性期血压需谨慎管理,一般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可考虑降压,避免过度降压。不同年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不同,儿童脑梗塞患者血压控制需更精细,因为儿童血压调节机制与成人不同。
5.血糖管理:高血糖和低血糖均会加重脑梗塞病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0-10.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脑梗塞急性期,要调整降糖方案,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儿童脑梗塞患者血糖异常需及时处理,因为高血糖或低血糖对儿童脑功能影响较大。
二、一般治疗与康复
1.维持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呼吸、循环等功能;儿童患者要确保呼吸平稳,维持合适的液体平衡。
2.早期康复干预: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康复、语言康复等。康复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儿童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早进行功能训练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二级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一般目标血压<140/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目标血压<130/80mmHg。不同年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有差异,老年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儿童脑梗塞患者若有高血压需查找病因并合理控制。
高血脂:对于有高血脂的患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等降低血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值以下,如对于无心血管疾病的脑梗塞患者,目标值<2.59mmol/L,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1.81mmol/L。儿童脑梗塞患者合并高血脂相对较少,但也需关注,若有需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7%,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脑梗塞二级预防中血糖控制至关重要,儿童糖尿病患者脑梗塞二级预防需在儿科医生和内分泌科医生共同指导下进行血糖管理。
戒烟限酒:劝导患者戒烟,限制饮酒量,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脑梗塞复发风险,不同年龄患者都需强调戒烟限酒的重要性,儿童患者则要避免接触二手烟等。
2.抗栓治疗:对于非心源性脑梗塞患者,一般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对于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等,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合适的抗栓方案。不同年龄患者抗栓治疗的选择和风险评估不同,儿童脑梗塞患者抗栓治疗需非常谨慎,需明确病因后再决定是否抗栓及选择合适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