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致面部肌肉瘫痪,病因有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出血性卒中)、颅脑外伤、颅内肿瘤,临床表现为病变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及伴随原发病症状,诊断靠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治疗和康复治疗。
一、中枢性面瘫的定义
中枢性面瘫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病变部位主要在面神经核以上的部位,如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脑干束等。
二、病因
1.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卒中:如脑梗死,是引起中枢性面瘫常见的病因之一。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了皮质脑干束的功能。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疾病会加速脑血管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梗死发生的风险,进而引发中枢性面瘫。
出血性卒中:如脑出血,当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了皮质脑干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中枢性面瘫。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更容易发生脑出血。
2.颅脑外伤:
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会损伤到中枢神经系统中与面神经相关的结构,如大脑皮质运动区或皮质脑干束等,从而引起中枢性面瘫。这种情况在有头部外伤史的人群中可能出现,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若头部受到意外撞击也可能出现此类情况。
3.颅内肿瘤:
颅内的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压迫周围的脑组织,包括影响到皮质脑干束,进而导致中枢性面瘫。肿瘤的类型多样,如胶质瘤、脑膜瘤等。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肿瘤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面部肌肉瘫痪表现:
病变对侧下面部的肌肉瘫痪较为明显,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等。而眼裂以上的肌肉一般不受累,所以患者闭眼、皱眉等动作通常可以正常进行。例如,患者无法正常鼓腮、吹口哨,因为下面部肌肉瘫痪导致相关功能受限。
2.伴随症状:
若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可能伴有偏瘫、言语不利、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果是颅内肿瘤导致,可能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进行性加重、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儿童颅脑外伤后出现中枢性面瘫时,除了面部肌肉瘫痪症状外,可能还会有哭闹不安等表现;中老年患者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中枢性面瘫,往往同时伴有基础疾病相关的一些表现,如高血压患者可能有血压波动等。
四、诊断方法
1.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观察眼裂以上和眼裂以下肌肉的活动差异,同时还会检查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等情况,以判断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和范围。例如,仔细观察患者闭眼时眼睑能否完全闭合,口角能否对称等。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快速发现脑出血等病变,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通过头颅CT可以清晰看到脑部是否有出血病灶以及病灶的位置、大小等。
头颅MRI:对于脑梗死等病变的早期诊断以及颅内肿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部软组织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较小的病灶以及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如果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缺血性卒中在发病时间窗内可考虑溶栓等治疗;出血性卒中则根据病情采取降颅压、止血等相应治疗措施。对于颅内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等治疗。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具体的原发病进行个体化治疗。
2.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如面部按摩、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帮助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时需要家长的配合,以更温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儿童进行训练;中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持,因为康复过程可能相对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