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按病程缓急分为起病急、骨髓及外周血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为主的急性白血病(如急性髓系、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和起病相对缓慢、骨髓及外周血以较成熟细胞为主的慢性白血病(如慢性髓系、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因涉及遗传(某些遗传综合征增发病风险)、物理(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损伤DNA)、化学(长期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等化学物质)、病毒感染(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相关),临床表现有贫血相关(乏力等)、出血(皮肤瘀点等)、感染(发热等)、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诊断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等异常)和骨髓穿刺检查(见大量原始或幼稚细胞),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如慢性髓系白血病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尽早明确分型规范治疗并关注生长发育,成人依分型等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关注全身状况,有遗传病史人群需定期血液检查并避免致癌因素。
一、定义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的原始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累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
二、分类
(一)按病程缓急分类
1.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骨髓和外周血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为主,病情进展迅速,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等。
2.慢性白血病:起病相对缓慢,骨髓和外周血中以较成熟的细胞为主,病情进展相对较慢,如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患者白血病发病风险增高,如唐氏综合征等,遗传物质的异常可能增加白血病发生几率。
(二)物理因素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核电站泄漏、医疗辐射暴露等)可损伤DNA,增加白血病发病风险。
(三)化学因素
长期接触苯及其衍生物、某些抗肿瘤化疗药物(如烷化剂)等化学物质,可能诱发白血病。
(四)病毒感染
某些RNA病毒可引起动物白血病,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感染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相关。
四、临床表现
(一)贫血相关表现
患者常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因正常红细胞生成受抑制所致。
(二)出血表现
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与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三)感染表现
发热为常见症状,可因正常白细胞功能异常,易发生细菌、病毒等感染。
(四)浸润表现
白血病细胞浸润可致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尤以儿童多见)、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出现头痛、呕吐等神经症状,以及睾丸浸润等。
五、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
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减低)、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等。
(二)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涂片可见大量原始或幼稚细胞(如原始粒细胞≥20%可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依据。
六、治疗
(一)化疗
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白血病细胞,是白血病治疗的基础手段,不同类型白血病选用不同化疗方案。
(二)靶向治疗
针对白血病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如慢性髓系白血病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等)。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适用于部分高危或复发的白血病患者,通过移植正常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造血和免疫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白血病
儿童白血病需尽早明确分型并规范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加强营养支持,由于儿童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需密切监测并调整治疗方案。
(二)成人白血病
成人应根据具体分型、身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中需关注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避免接触已知致癌因素,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三)有遗传病史人群
家族中有白血病遗传倾向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血液相关检查,早期发现异常情况,避免长期暴露于物理、化学致癌因素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