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症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分两型,传播途径有密切接触、性接触等,临床表现有原发和复发感染的不同症状,诊断方法有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治疗用抗病毒药物且儿童等用药需谨慎,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倡导安全性行为等。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症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一种常见感染性疾病。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HSV-1)和Ⅱ型(HSV-2)两种亚型。HSV-1通常主要引起口周、面部等部位的感染,HSV-2主要与生殖器部位的感染相关,但也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
传播途径
HSV-1的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毛巾、亲吻等,可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例如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中容易发生传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集体生活中接触机会多,相对更容易感染HSV-1。
HSV-2的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在分娩过程中由母亲传给新生儿。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在妊娠期感染HSV-2,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引起新生儿疱疹,这对新生儿的健康威胁较大,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极为脆弱,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
原发感染
HSV-1原发感染: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多表现为龈口炎,患儿会出现发热、口腔黏膜充血、水疱、溃疡等症状,疼痛明显,可影响进食。还可能表现为疱疹性角膜结膜炎,若累及角膜,可能会影响视力,儿童时期如果发生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眼部发育造成长期影响。
HSV-2原发感染:主要发生在生殖器部位,表现为生殖器部位出现群集性小水疱,可伴有局部疼痛、瘙痒、发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对于女性妊娠期感染HSV-2,可能会在分娩时传染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出现皮肤、眼睛、口腔的疱疹,严重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新生儿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
复发感染
HSV-1复发感染:常发生在口周、鼻周等部位,表现为局部出现红斑、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然后结痂愈合,病程一般较短,但容易复发。儿童时期口周复发感染可能会影响面部外观,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而且复发时的疼痛等不适也会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
HSV-2复发感染:生殖器部位复发时症状相对原发感染较轻,但也会出现水疱、溃疡等表现,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青春期后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复发可能会影响其性生活和心理健康。
诊断方法
病毒学检查:可以采取病变部位的疱液、溃疡面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这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还可以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出标本中的HSV核酸,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HSV抗体来辅助诊断,若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但血清学检查对于区分原发感染和复发感染有一定局限性,因为机体感染HSV后会产生抗体,原发感染后抗体水平会升高,复发感染时抗体水平也可能有波动。
治疗与预防
治疗: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主要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昔洛韦等。但在儿童用药方面需要特别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新生儿感染单纯疱疹病毒,需要采用更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因为新生儿病情进展快,预后差。
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儿童,在集体生活环境中要教导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对于妊娠期女性,要注意预防HSV感染,尤其是避免在妊娠期发生HSV-2的原发感染或复发感染,以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在性生活方面,要倡导安全性行为,减少HSV-2的传播风险。对于已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患者,要避免搔抓病变部位,防止自身接种传播和继发细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