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参考值的血液学异常,病因包括血小板生成不足(骨髓造血障碍、营养缺乏相关)、破坏过多(免疫性因素、药物相关)、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滞留),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甚至严重出血,诊断靠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自身抗体检测,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应治疗,儿童患者需防外伤及时就医且治疗兼顾安全,老年患者需综合基础病谨慎用药并监测。
一、定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参考值(通常成人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100~300)×10?/升)的血液学异常状况,可由多种因素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出血等相关临床表现。
二、病因分类
(一)血小板生成不足
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某些疾病可影响骨髓正常造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包括血小板在内的血细胞生成减少;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异常增殖的白血病细胞会抑制正常造血,致使血小板生成不足。
2.营养缺乏相关:缺乏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物质时,会影响骨髓造血细胞的正常分裂和增殖,进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二)血小板破坏过多
1.免疫性因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常见类型,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会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破坏,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后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攻击自身血小板的抗体。
2.药物相关:部分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如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抗癫痫药等,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导致血小板被破坏。
(三)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时,脾脏肿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大量血小板滞留于脾脏内,使得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减少。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轻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血小板减少;病情较重时,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皮肤;还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黏膜出血表现。
(二)严重情况
若血小板极度减少(如低于20×10?/升),可能发生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颅内出血(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一)血常规检查
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明确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同时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等其他血细胞情况,辅助初步判断病因方向。
(二)骨髓穿刺检查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骨髓穿刺可了解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等情况,有助于鉴别是血小板生成不足还是破坏过多等情况,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三)自身抗体检测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等自身抗体,协助明确病因。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白血病患者进行化疗等针对白血病的治疗,随着原发病病情缓解,血小板计数可能逐渐恢复;脾功能亢进患者若符合手术指征,可考虑脾切除手术以减少血小板在脾脏的滞留。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
轻者可密切观察,定期复查血常规;病情较重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等治疗方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血小板减少时出血风险相对更高,需特别注意避免外伤,如玩耍时避免碰撞等,同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规范治疗,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兼顾有效性与安全性,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用药时需谨慎评估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等相关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