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噪音环境可减少噪音对耳部刺激缓解耳鸣,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稳定血压血糖利于缓解耳鸣,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压力可改善耳鸣,医疗干预包括药物治疗、耳鸣再训练疗法、手术治疗,儿童耳鸣与耳部感染等有关需及时就医,老年人耳鸣多与年龄相关听力下降等有关要注重生活方式调整且用药谨慎。
一、远离噪音环境
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是导致耳鸣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在工厂车间工作的人群,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音下,患耳鸣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尽量避免接触超过85分贝的噪音环境,若无法避免,应佩戴专业的降噪耳塞或耳罩来保护听力,减少噪音对耳部的刺激,从而有助于缓解耳鸣症状。
二、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耳鸣发生率相对较高。血压波动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进而引发耳鸣。高血压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以及按时服用降压药物等方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稳定血压后部分患者的耳鸣可能会有所改善。
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内耳的神经和血管功能,导致耳鸣。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血糖稳定在合适水平(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低于10.0mmol/L),稳定血糖状况对耳鸣的缓解有一定帮助。
三、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耳部的血液循环,容易诱发或加重耳鸣。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改善耳部的营养供应,对耳鸣的消除有积极作用。例如,养成固定的睡眠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减轻压力: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导致耳鸣。当人处于高压状态时,身体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影响内耳的生理功能。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进行冥想、瑜伽、听舒缓音乐等活动。研究表明,定期进行冥想训练的人群,其耳鸣相关的焦虑情绪会有所减轻,耳鸣症状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医疗干预
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耳鸣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银杏叶提取物等)、营养神经的药物(甲钴胺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耳鸣再训练疗法:这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包括声学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通过训练患者适应耳鸣,改变对耳鸣的负面情绪和认知,从而减轻耳鸣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帮助患者逐渐消除对耳鸣的关注,达到缓解耳鸣的目的。例如,让患者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忽视耳鸣的存在,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部分患者的耳鸣症状会得到改善。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由耳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耳鸣,如听骨链畸形等,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纠正病变,从而消除耳鸣。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后由医生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耳鸣可能与耳部感染、耵聍栓塞等原因有关。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耳部健康状况,如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时期是听力发育的关键阶段,任何耳部问题都需要谨慎处理,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耳鸣加重或影响听力发育。例如,发现儿童频繁用手抓耳朵、对声音反应迟钝等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到耳鼻喉科进行检查。
老年人:老年人耳鸣较为常见,多与年龄相关的听力下降、耳部退行性病变等有关。老年人在采取上述措施缓解耳鸣时,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度运动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