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白血病具一定遗传倾向,如21-三体综合征、范可尼贫血相关白血病及家族性白血病,但遗传非唯一因素,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病毒)也重要,有白血病家族史人群可遗传咨询、避环境危险因素、定期健康监测来降低患病风险。
一、部分白血病具有一定遗传倾向
1.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相关白血病
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患者患白血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研究发现,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这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因素会增加白血病发生的几率。在唐氏综合征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30倍左右。
范可尼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不仅容易出现骨髓衰竭,而且患白血病的风险显著升高。范可尼贫血患者由于DNA修复机制存在缺陷,这种遗传缺陷使得机体对白血病相关的致癌因素更为敏感,其患白血病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很多倍。
2.家族性白血病情况
有家族性白血病的报道,即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患白血病。虽然家族性白血病的比例相对较低,但研究发现某些家族性白血病可能与特定的遗传基因突变有关。例如,某些与DNA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等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这些突变可以通过遗传方式在家族中传递,使得家族成员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不过,家族性白血病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环境因素等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遗传因素并非是白血病发生的唯一因素
1.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
化学因素:长期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等化学物质是白血病的重要诱因。例如,长期在含有苯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如某些化工厂工人,患白血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苯可以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的DNA,导致细胞恶变,而这种化学因素的暴露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加白血病的发病风险,但并非有遗传背景的人接触化学物质就一定会患白血病,没有遗传背景的人接触大量化学物质也可能患白血病。
物理因素:大剂量的电离辐射可引起白血病。例如,遭受核辐射的人群,白血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电离辐射可以破坏细胞的DNA结构,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引发白血病。但这种物理因素的作用也不是仅针对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正常人群在大剂量电离辐射下也可能患白血病。
病毒因素:某些病毒感染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例如,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HTLV-1)感染可导致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是一种环境因素,它可以改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这种病毒感染可能更容易引发白血病,但对于没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病毒感染后也可能通过自身的免疫等机制来抵抗白血病的发生。
三、对于有白血病家族史人群的建议
1.遗传咨询
有白血病家族史的人群可以进行遗传咨询。遗传咨询师会详细了解家族中白血病患者的情况,包括发病年龄、白血病类型等,然后评估遗传因素在家族性白血病中的作用。对于有特定遗传综合征家族史的人群,如唐氏综合征家族史,遗传咨询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自身患白血病的风险程度。
2.避免环境危险因素
即使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通过避免环境危险因素也可以降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例如,尽量避免长期接触苯、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工作环境中如果可能接触这些物质,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同时,要避免大剂量的电离辐射暴露,如远离核设施等。对于儿童来说,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多的装修污染等环境危险因素,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定期健康监测
有白血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包括血常规等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血液细胞的异常变化,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的异常。如果发现血常规异常,应及时进一步检查,如骨髓穿刺等,以便早期发现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更要加强定期健康监测的频率,因为他们的身体处于快速变化阶段,白血病的早期发现对于预后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