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可能由口腔局部因素(菌斑牙石堆积、牙龈炎、牙周炎、食物嵌塞)和全身因素(内分泌紊乱、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因素)引起,可通过口腔清洁(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牙缝刷)、调整饮食(增加蔬果摄入、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冷敷等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若牙龈红肿持续不缓解或伴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检查并根据情况进行洗牙、局部治疗或针对全身疾病处理来维护口腔健康。
一、明确病因
牙龈红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口腔局部因素
菌斑、牙石堆积:口腔卫生不良时,菌斑会逐渐堆积,进而钙化形成牙石,它们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导致红肿。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菌斑牙石堆积问题。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若未能帮助其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也易导致牙龈受刺激红肿。
牙龈炎: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物引起的牙龈组织炎症,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等。青少年是牙龈炎的高发人群,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此时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就易诱发牙龈红肿。
牙周炎:由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除了牙龈红肿,还伴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病情相对较重,也会出现牙龈红肿情况,一些有吸烟史的人群患牙周炎风险相对较高,进而更易出现牙龈红肿。
食物嵌塞:食物残渣嵌入牙缝,压迫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发炎红肿。比如进食后未及时清理食物,长时间嵌塞就会引发牙龈问题。
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如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易出现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松软,甚至形成牙龈瘤样改变。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出现牙龈红肿等口腔问题。
血液系统疾病:像白血病患者,由于异常白细胞在牙龈组织浸润,会出现牙龈肿胀、苍白等,同时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等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也可能因血小板减少出现牙龈自发性出血、红肿等表现。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引起药物性牙龈增生,表现为牙龈红肿、增生等。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口腔清洁
正确刷牙: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早晚各刷一次。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比如可以借助儿歌等方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刷牙习惯,每天早晚刷牙,有效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菌斑。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缝,尤其是在饭后及时清理食物嵌塞。牙缝较宽的人群可以使用牙缝刷,能更有效地清洁牙缝部位,减少局部刺激物对牙龈的影响。
调整饮食
增加蔬果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苹果、西兰花等,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牙龈组织的健康,增强牙龈抵抗力。例如,每天保证摄入一定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可通过制作沙拉、榨汁等方式让孩子更愿意食用。
减少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过甜的食物,这些食物易刺激牙龈,加重红肿症状。比如减少辣条、油炸食品以及高糖饮料的摄入。
冷敷
可以使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牙龈部位,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可多次冷敷,有助于减轻牙龈红肿和疼痛。但要注意,儿童冷敷时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
三、及时就医及进一步处理
就医指征
如果牙龈红肿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牙龈出血不止、牙齿松动、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例如,牙龈红肿超过一周仍未改善,或者出现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情况,需尽快到口腔科就诊。
医生检查及处理
医生一般会进行口腔检查,包括视诊牙龈情况、探诊牙周等,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液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全身疾病。如果是菌斑牙石堆积引起的牙龈红肿,会进行洗牙治疗,清除菌斑牙石;如果是牙龈炎、牙周炎,可能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局部治疗,如局部上药等;如果是全身因素引起的牙龈红肿,会针对全身疾病进行相应处理。
总之,当出现牙龈红肿时,要先明确可能的病因,采取合适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处理,同时要根据自身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采取应对措施,维护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