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长出的智齿是否需拔除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可能无需拔除的情况有位置正常且有对颌牙(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及无任何症状且无不良影响(与病史有关),可能需要拔除的情况有智齿位置不正(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引起邻牙病变或有病变风险(与病史、年龄有关)、反复引起冠周炎等炎症(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最终由专业口腔医生综合患者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评估决策。
一、可能无需拔除的情况
1.位置正常且有对颌牙
年龄因素:对于青少年等处于牙齿发育阶段的人群,如果未长出的智齿位置正常,与对颌牙能够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保留。因为智齿在正常萌出且有良好咬合时,能够发挥一定的咀嚼功能。例如,部分人群的智齿虽然未完全萌出,但位置端正,与上颌智齿可以形成正常的咬合,此时从功能角度考虑可以保留,不过仍需定期观察其萌出及咬合情况,一般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生活方式因素:一些生活方式较为简单,饮食以松软食物为主,对咀嚼功能需求不高的人群,如果未长出的智齿位置正常且无其他异常情况,也可以考虑保留。但仍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因为即使保留,也需要良好的口腔清洁来预防智齿周围出现炎症等问题。
2.无任何症状且无不良影响
病史因素:对于既往口腔健康状况良好,没有过智齿相关炎症发作史的人群,如果未长出的智齿没有引起疼痛、肿胀等任何不适症状,也没有对邻牙等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可以暂时保留,密切观察。比如,一位没有口腔疾病史的中年人,口腔检查发现未长出的智齿位置良好,无任何异常表现,这种情况下可以先不急于拔除,但要持续关注其状态。
二、可能需要拔除的情况
1.智齿位置不正
年龄因素: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若未长出的智齿位置不正,如倾斜生长、部分萌出且与邻牙之间形成难以清洁的间隙等,都容易导致食物残渣滞留,引发智齿冠周炎等问题。例如,智齿向邻牙倾斜生长,会在智齿与邻牙之间形成一个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极易嵌塞在其中,很难通过日常刷牙清洁干净,长期如此就会反复引起智齿周围的炎症,出现疼痛、肿胀、张口受限等症状,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拔除。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经常进食较硬食物,对咀嚼功能要求较高的人群,位置不正的智齿不仅容易引发炎症,还可能影响邻牙的健康,导致邻牙龋坏、牙槽骨吸收等问题,所以更需要考虑拔除。比如一位经常吃坚果等较硬食物的年轻人,口腔检查发现未长出的智齿位置不正,此时为了避免对邻牙及口腔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应考虑拔除。
2.引起邻牙病变或有病变风险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既往有邻牙因智齿存在而出现问题的病史,比如邻牙已经有龋坏倾向或者已经发生牙槽骨吸收等情况,那么未长出的智齿很可能需要拔除。例如,患者之前就发现邻牙有龋坏,经检查是由于智齿位置不正挤压邻牙导致邻牙清洁困难进而龋坏,这种情况下未长出的智齿就需要拔除来消除对邻牙的不良影响。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牙槽骨等组织会发生一定变化,未长出的智齿即使之前看似没有问题,但随着年龄增加,邻牙受其影响发生病变的风险会增加,所以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未长出的智齿有引起邻牙病变的潜在可能,也应考虑拔除。
3.反复引起冠周炎等炎症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未长出的智齿反复引起冠周炎的情况,但相对而言,青少年及年轻人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强,炎症发作可能更频繁或者症状更严重。例如,青少年患者未长出的智齿反复出现冠周炎,炎症发作时疼痛剧烈,影响进食和生活,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在炎症控制后拔除智齿。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经常熬夜、吸烟、饮酒等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的人群,未长出的智齿更容易反复出现冠周炎。这类人群需要更加重视未长出的智齿情况,一旦出现反复冠周炎的情况,应及时考虑拔除智齿来解决问题。
总之,未长出的智齿是否需要拔除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由专业的口腔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后做出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