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由多种原因导致,包括牙周病(菌斑牙石等刺激致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致牙齿支持组织丧失,不同年龄段、特殊时期人群易患)、创伤性咬合(不均匀咬合接触致牙周膜纤维损伤牙槽骨吸收,外力撞击致急性创伤性松动)、根尖周病(牙髓病未治细菌感染根尖周组织破坏支持结构,各年龄段可发生)、牙齿发育异常(先天性牙槽骨发育不良、牙釉质牙本质发育不全致牙齿支持不足或硬度强度降低致松动)、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致抵抗力下降易引发牙周病致松动,老年人骨质疏松致牙槽骨密度降低牙齿支持力量减弱致松动)。
一、牙周病
牙周病是导致牙齿松动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当发生牙周病时,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存在,会引起牙龈炎症,炎症逐渐向深部蔓延,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随着牙槽骨的吸收,牙齿的支持组织逐渐丧失,牙齿就会出现松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患牙周病,比如儿童如果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引发轻度的牙周炎症,进而影响牙齿稳固性;成年人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口腔清洁不到位,更容易患上中重度牙周病导致牙齿松动;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本身的修复能力下降,牙周病的发生率更高,牙齿松动情况往往也更严重。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增加患牙周病的易感性,更容易出现牙齿松动。
二、创伤性咬合
1.咬合创伤的类型及影响
不均匀咬合接触:当牙齿的咬合关系不正常时,比如个别牙齿存在过高的咬合点,在咀嚼过程中,该牙齿承受的咬合力过大,超过了其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范围,长期的这种过度咬合力会使牙周膜纤维受到损伤,牙槽骨吸收,从而导致牙齿松动。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因为牙齿萌出顺序异常、牙齿排列不齐等原因出现不均匀咬合接触。例如儿童在换牙期,如果乳牙滞留,恒牙异位萌出,就可能造成咬合关系紊乱,产生创伤性咬合;成年人由于外伤、牙齿磨损等原因也可能出现咬合创伤。
突然的外力撞击:外力撞击是导致牙齿急性创伤性松动的常见原因,比如交通事故、运动外伤等,突然的外力作用于牙齿,会使牙周膜和牙槽骨受到剧烈冲击,引起牙齿松动。这种情况在青少年及年轻人中较为常见,因为他们参与运动等活动较多,发生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根尖周病
根尖周病多是由于牙髓病未得到及时治疗,细菌感染蔓延至根尖周组织引起的。细菌及其毒素刺激根尖周组织,导致根尖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炎症会破坏牙槽骨等支持结构。急性根尖周病时,牙齿会有明显的浮出感、咀嚼痛,牙齿松动;慢性根尖周病时,牙齿松动程度相对较轻,但也会逐渐出现松动情况。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根尖周病,儿童如果乳牙发生龋齿未及时治疗,容易引发根尖周炎症;成年人恒牙患龋后不及时处理也会导致根尖周病。
四、牙齿发育异常
1.先天性牙齿发育缺陷
牙槽骨发育不良:有些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牙槽骨发育不良的情况,导致牙齿的支持组织不足,牙齿从萌出开始就可能出现松动迹象。这与遗传因素等有关,在胚胎发育时期,牙槽骨的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牙齿的稳固性。
牙釉质、牙本质发育不全:这类牙齿在结构上存在缺陷,牙齿的硬度和强度降低,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松动。无论是乳牙还是恒牙,只要存在牙釉质、牙本质发育不全,都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后期出现牙齿松动,儿童时期发现牙齿发育不全时,就需要密切关注牙齿的稳固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五、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牙齿的稳固性,导致牙齿松动。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滋生,容易引发牙周病,进而导致牙齿松动。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病的发生率较高,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牙齿松动的风险增加。老年人如果患有骨质疏松症,全身骨骼的密度降低,牙槽骨也不例外,牙槽骨的密度降低会使牙齿的支持力量减弱,从而出现牙齿松动。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进而影响牙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