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面瘫需先通过病史回顾和临床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评估与诊断,治疗包括康复治疗(面部肌肉训练、物理治疗如低频电刺激、红外线照射)和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吻合术或移植术),还要考虑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且需长期随访调整方案以改善患者面部功能和生活质量。
一、评估与诊断
1.病史回顾:详细了解面瘫发生的时间、初始症状、是否有感染史(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外伤史、基础疾病史(如糖尿病等影响神经的疾病)。对于多年面瘫患者,需明确面瘫是周围性还是中枢性,周围性面瘫常见病因有贝尔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感染性病变等,中枢性面瘫多由脑血管病变、颅内肿瘤等引起。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2.临床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检查,观察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情况,如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是否正常;还需检查味觉、听力等相关神经功能,以进一步明确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部位。
影像学检查: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帮助发现颅内是否存在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对于怀疑面神经管病变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高分辨率CT可能有一定帮助。
二、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
面部肌肉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主动运动训练,如对着镜子进行皱眉、闭眼、耸鼻、示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训练,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3-4次。长期坚持面部肌肉训练有助于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运动功能。
物理治疗:
低频电刺激:利用低频电流刺激面部神经肌肉,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恢复,改善肌肉的营养状态。一般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电流强度和频率,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数次。
红外线照射:通过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的水肿,促进神经修复。照射距离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每次照射15-20分钟。
2.手术治疗
面神经减压术:如果是因面神经管内压迫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且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面神经减压术。例如贝尔面瘫患者,若面神经电图检查显示面神经变性大于90%,且保守治疗3个月无改善,可考虑该手术。手术通过减压面神经,解除压迫因素,为面神经的恢复创造条件。
面神经吻合术或移植术:对于外伤等原因导致面神经断裂的患者,在合适的时机可考虑面神经吻合术;若面神经缺损较多,可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术,如取耳大神经等作为移植材料,重建面神经的连续性。
三、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患者:儿童多年面瘫相对较少见,若为儿童多年面瘫,需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在康复治疗中,要根据儿童的依从性和耐受程度调整训练方法和物理治疗参数,避免过度刺激。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面瘫可能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如导致自卑等情绪,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支持。
2.老年患者:老年多年面瘫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康复治疗方法时,要注意避免因血压波动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面部皮肤的护理,防止因面瘫导致面部感觉减退而发生皮肤损伤等问题。
3.女性患者:女性多年面瘫患者可能更关注面瘫对面部外观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关注功能恢复外,也要注重患者的心理调节,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四、预后与随访
1.预后评估:多年面瘫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面瘫的病因、发病时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一般来说,周围性面瘫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恢复时间较长;中枢性面瘫的预后则与原发病的预后相关。通过定期评估面部肌肉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检查等可以了解预后情况。
2.随访:多年面瘫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面部功能检查、询问症状变化、了解治疗依从性等,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