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血流缓慢、血压偏低时血液有形成分附着动脉内膜形成,症状因血栓部位不同而异,一般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有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及可能失语,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运动障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不同年龄段、基础疾病患者症状有别,疑似应尽快就医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其症状表现因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一般症状
头痛、头晕:部分患者在脑血栓形成前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症状,头痛程度可轻可重,头晕可表现为头重脚轻、昏沉感等,这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神经引起。例如,一些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在脑血栓发生前可能会频繁出现头痛、头晕,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增加脑血栓发生的风险。
肢体麻木:患者可能会感觉一侧肢体(如上肢或下肢)出现麻木感,这种麻木感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这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感觉神经的传导,导致肢体感觉异常。比如,一位5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且患有高脂血症的男性,出现一侧手部麻木,经检查发现是脑血栓形成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
二、不同部位脑血栓的特异性症状
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对侧偏瘫:由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区域,当该动脉发生血栓时,会导致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偏瘫,表现为对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能完全不能活动。例如,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会出现左侧肢体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除了偏瘫外,还会伴有对侧偏身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比如患者左侧身体感觉减退,对疼痛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
同向性偏盲:患者会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偏盲,即双眼同时看不到对侧的物体。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单眼一过性黑矇:这是颈内动脉血栓形成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患者可出现单眼突然发黑,视物不清,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即可恢复。这是因为颈内动脉供应眼部的血液发生短暂障碍,导致视网膜缺血。例如,一位60岁左右有动脉硬化的女性,突然出现左眼黑矇,持续约5分钟后缓解,随后被诊断为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前驱表现。
对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与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类似,也会出现对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异常,但相对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颈内动脉血栓形成还可能伴有失语等症状,若血栓影响到语言中枢区域。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眩晕、恶心、呕吐:患者常出现明显的眩晕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血栓形成导致这些部位缺血,影响了平衡觉和植物神经功能。例如,一位70岁有颈椎病基础的老人,出现频繁眩晕、恶心、呕吐,经检查发现是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眼球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复视(看东西重影)、眼球活动受限等,因为脑干内有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血栓影响这些部位导致眼球运动异常。
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吞咽食物困难,说话不清,含糊难懂,这是由于脑干内的吞咽中枢、构音中枢受累,导致吞咽和发音功能障碍。
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的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的瘫痪,例如,病变侧面部感觉障碍、面瘫,同时对侧肢体偏瘫。
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脑血栓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发生脑血栓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患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风险增加,发生脑血栓时症状表现可能受其生理状态影响;长期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更高,且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或具有其自身特点。一旦出现上述疑似脑血栓的症状,应尽快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