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是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年龄增长、遗传、不良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发病机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日常生活能力减退,诊断靠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社交和智力活动预防及应对,照料者需关心耐心并关注患者状态。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升高。一般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逐渐增加,8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达30%左右。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大,大脑的神经细胞逐渐出现退化、凋亡等改变,例如大脑中的海马体等与记忆相关的区域,随着年龄增长结构和功能逐渐受损。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那么其亲属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相关,如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早老素基因等。
生活方式因素:缺乏体育锻炼、高脂高糖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影响大脑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血管病变,影响大脑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吸烟和酗酒会直接损伤神经细胞,加速大脑的衰老进程。
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相对较高。例如,高血压会损伤脑血管,导致脑血管狭窄、硬化等,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使大脑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增加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糖尿病会引起神经病变,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同时高血糖状态下容易产生过多的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
临床表现
认知功能障碍: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例如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置的物品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远记忆力受损,对过去的事情也逐渐遗忘,还会出现计算力下降、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不知道今天是几号、自己身处何地等。
精神行为异常:可能出现抑郁、焦虑、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会无端怀疑家人要伤害自己,或者出现幻觉看到不存在的人或事物;也可能表现出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抑郁状态。
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患者逐渐难以完成日常的生活自理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等都需要他人帮助。后期甚至会出现二便失禁等情况。
诊断方法
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常用的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通过对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辅助诊断老年痴呆症。例如MMSE量表包含了对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得分低于24分可能提示存在认知障碍。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以观察大脑结构的变化,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可能出现海马体萎缩等情况;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以检测大脑的代谢情况,早期发现大脑代谢异常区域,有助于早期诊断老年痴呆症。
预防及应对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风险。
社交和智力活动:鼓励老年人多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社区活动、与朋友聚会等,保持大脑的活跃;进行智力活动,如下棋、看书、学习新技能等,刺激大脑的神经细胞,有助于维持认知功能。
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照料者来说,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耐心,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帮助患者尽可能维持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