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癔病即分离(转换)性障碍,有分离和转换症状,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及个性特点相关,诊断靠病史采集和排除器质性疾病,需与癫痫等病鉴别,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康复要调整生活方式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特点需关注。
分离症状: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记忆的部分或完全丧失,比如患者可能不能回忆起自己重要的个人经历,出现神游症,表现为突然离开当前所处环境,到外地旅行,旅行中的行为符合日常身份,但是对旅行中的经历不能回忆;还有附体体验,患者会感觉自己被神灵或deceased灵魂附体,以其身份说话做事等。
转换症状:表现为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可类似神经系统或其他医学问题的症状,但缺乏相应的器质性基础。例如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肢体瘫痪,但是神经系统检查没有相应的阳性体征支持瘫痪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也可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类似癫痫大发作的表现,但发作时没有脑电图癫痫样放电等癫痫的客观证据;感觉障碍可表现为失明,但眼科检查无异常,或失聪,但听力测试正常等。
发病相关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严重的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紧张、婚姻危机等常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例如,一位患者在经历了亲人突然离世的重大生活事件后,可能逐渐出现癔病相关症状。儿童期的创伤经历,如受虐待等也可能与成年后癔病的发生有关。
个性特点:具有癔病个性特点的人更容易患病,这类人往往情感丰富,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和自我暗示性,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别人的关注和赞赏等。例如,有些患者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希望成为焦点,当感觉自己受到忽视时,可能通过出现癔病症状来重新获得他人的关注。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发病的诱因、症状表现及演变过程等,同时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例如,对于出现运动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运动障碍。目前没有特定的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癔病,主要是排除性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癫痫、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鉴别。例如,癫痫有典型的脑电图异常,发作时的表现有其独特的脑电图特征和病史特点,而癔病性抽搐发作一般没有脑电图癫痫样放电;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的体征和辅助检查异常,如脑部肿瘤患者有头颅影像学的异常等;精神分裂症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怪异表现,与癔病的分离转换症状有本质区别。
治疗与康复
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暗示治疗,通过言语暗示或配合适当的理疗、针刺或按摩,使患者达到放松、消除症状的目的。例如,对于癔病性失明的患者,可以暗示患者视力正在逐渐恢复,配合一些轻柔的眼部按摩等。催眠疗法也是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催眠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挖掘其内心的冲突和问题并进行解决。还有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和纠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改变其个性中的一些不利于健康的方面。
康复: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和工作,重建自信,提高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溺爱或忽视等不良的养育方式,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减少癔病发生的风险。对于成年患者,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朋友、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其康复非常重要。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癔病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家长和老师要留意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可能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心理支持,避免儿童因心理社会因素出现癔病相关症状。女性患者在面临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时,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更易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而诱发癔病,需要更加关注其心理情绪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适当的心理干预。老年患者出现癔病症状时,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在治疗中要兼顾其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需求,采用温和、易于接受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