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存在误诊可能性,误诊原因包括症状不典型(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和检查手段局限(血常规可能假阴性或表现不典型,骨髓穿刺可能取材不满意或与其他疾病骨髓象相似),避免误诊需医生详细问诊、全面体格检查、合理选辅助检查,患者及家属及时准确提供信息、配合检查,以减少误诊、早期准确诊断白血病争取治疗时机。
一、误诊原因分析
1.症状不典型方面
年龄因素:儿童白血病与成人白血病症状有差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能仅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非特异性贫血症状,易被当作营养不良等疾病。而婴幼儿白血病,其发热可能被误判为普通感染,因为婴幼儿自身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也是常见情况,白血病引起的发热和感染引起的发热早期可能难以区分。对于老年白血病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老年人常有的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乏力、消瘦等白血病相关症状容易被基础疾病掩盖,比如老年人本身有糖尿病,体重下降可能首先考虑糖尿病控制不佳,而忽略白血病导致的消耗。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导致白血病误诊的直接因素,但在症状表现上,不同性别的人对疾病的感受和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白血病患者在月经异常时,可能会先就诊于妇科,若月经异常是白血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引起的,而妇科医生可能更关注妇科本身的疾病,容易造成误诊。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的人群患白血病风险高,但如果患者没有主动告知医生接触史,医生可能不会首先考虑白血病。比如长期在甲醛超标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出现血常规异常时,若未提及接触史,可能被误诊为其他血液系统良性疾病。
病史因素:有其他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出现白血病相关症状时,医生可能先入为主考虑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例如有淋巴瘤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时,可能首先考虑淋巴瘤复发,而忽略白血病转化的可能。
2.检查手段局限性方面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白血病初步筛查的重要指标,但单纯血常规可能存在假阴性或不典型表现。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增高或减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也可能有相应改变,但有些患者早期血常规改变不明显,比如慢性白血病早期,白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分类中可见少量幼稚细胞,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误诊。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检查,但也可能出现误诊情况。比如骨髓穿刺取材不满意时,可能会漏诊白血病。另外,某些白血病的骨髓象可能与其他血液疾病相似,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骨髓象可能与类白血病反应相似,类白血病反应是由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引起的白细胞增多和幼稚细胞出现,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表现类似,容易造成误诊。
二、避免误诊的措施
1.医生方面
详细问诊:医生要全面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接触史、家族史等。对于有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的患者,要详细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比如对于发热患者,要询问发热的热型、是否伴有寒战、咳嗽、尿频等其他伴随症状,以及发热前是否有感染接触史等。
全面体格检查:除了常规的心肺腹检查外,要注重血液系统相关的检查,如淋巴结、肝脾大小的检查。因为白血病患者可能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可以为诊断提供线索。
合理选择辅助检查:当血常规等初步检查有异常时,要及时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如骨髓穿刺、骨髓活检、染色体检查、融合基因检测等。对于骨髓穿刺结果不明确的患者,可能需要多次穿刺或者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2.患者及家属方面
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患者及家属要如实向医生提供病史、接触史等信息。例如知道自己长期在有害环境中工作,要第一时间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全面考虑病情。
配合检查:患者要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包括骨髓穿刺等有创检查。因为准确的检查结果是明确诊断的关键,比如骨髓穿刺虽然有一定风险,但对于白血病的诊断至关重要,患者要理解检查的必要性。
总之,白血病存在误诊的可能性,通过医生规范的问诊、检查以及患者积极配合,可以尽量减少误诊的发生,做到早期准确诊断白血病,从而为患者的治疗争取良好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