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常见种类包括红细胞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白细胞疾病(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出血性疾病(血管性紫癜、血小板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疾病中缺铁性贫血因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巨幼细胞贫血由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等致DNA合成障碍;白细胞疾病里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由多种原因引起,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病分急慢性等亚型;出血性疾病中血管性紫癜如过敏性紫癜是血管变态反应病,血小板疾病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小板增多症;MDS是髓系克隆性疾病,表现为无效造血等,治疗依危险分层而异。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当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时,就会引发该病。例如,婴幼儿如果辅食添加不合理,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女性月经过多也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而引发缺铁性贫血。其血常规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治疗上主要是补充铁剂,同时要去除导致铁缺乏的病因。
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是细胞合成DNA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酶。长期素食、胃肠道疾病影响吸收等情况容易引起叶酸缺乏;而维生素B??缺乏常见于胃肠道吸收障碍(如恶性贫血患者的内因子缺乏)等情况。血常规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治疗需补充相应的叶酸和维生素B??。
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多种原因可引起,如感染(病毒感染等)、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物理化学因素(射线、化疗药物等)。患者可能出现反复感染等表现,治疗上要去除病因,如停止接触有害的理化因素等,严重粒细胞缺乏时需积极预防感染。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大量增殖;慢性白血病病情进展相对缓慢,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较成熟的细胞增殖。急性白血病又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等亚型;慢性白血病常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白血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手段,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治疗方案有所差异。
出血性疾病
血管性紫癜:如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产生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春秋季发病较多,常与感染、食物、药物、花粉等致敏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血尿等,治疗上需避免接触致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等治疗。
血小板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儿童ITP多为急性型,常与病毒感染等有关,起病急,可伴有发热、皮肤黏膜紫癜等;成人ITP多为慢性型,病情相对迁延。治疗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如血小板严重减少有出血风险时可使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血小板增多症: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以血小板增多、脾大等为特征;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由慢性炎症、急性感染恢复期、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去除病因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等,治疗根据危险分层采取不同策略,低危组以支持治疗为主,高危组需考虑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