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癌是发生在外阴部位的恶性肿瘤,常见类型有鳞状细胞癌(最常见,与慢性炎症刺激、HPV感染相关)、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恶性程度高)、基底细胞癌(少见、生长缓慢)。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外阴肿物伴瘙痒、疼痛、出血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据分期选术式)、放射治疗(辅助或晚期用)、化疗(晚期或复发转移用)。
常见类型
鳞状细胞癌:这是外阴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外阴癌的80%-90%,好发于大阴唇,其次是小阴唇、阴蒂等部位。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像外阴硬化性苔藓等慢性外阴疾病如果长期不愈,可能增加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约70%的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伴有高危型HPV感染。
恶性黑色素瘤:相对少见,但恶性程度较高,约占外阴癌的2%-8%。多发生于阴蒂、小阴唇部位,肿瘤往往呈黑色或蓝黑色,生长较为迅速,容易发生早期转移。
基底细胞癌:较少见,约占外阴癌的2%-5%,多见于老年女性,好发于大阴唇或阴蒂部位,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也可能侵犯周围组织。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外阴癌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细胞的修复和监控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癌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女性患外阴癌的风险可能增加,吸烟会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影响身体对致癌物质的代谢和清除,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的几率;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局部长期存在污垢等刺激物,也可能对外阴皮肤黏膜产生慢性刺激,增加癌变风险。
病史因素:有外阴慢性疾病史的人群,如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等,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病程较长,发展为外阴癌的可能性会升高。另外,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也可能因为机体的肿瘤易感性等因素,增加外阴癌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外阴部位的肿物,可伴有瘙痒、疼痛、出血等症状。肿物可表现为结节状、溃疡状或乳头状等不同形态。如果是鳞状细胞癌,早期可能表现为外阴瘙痒、局部丘疹、结节或小溃疡,随着病情进展,肿物逐渐增大,可出现溃疡伴感染,有血性或脓性分泌物,伴有疼痛;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阴肿物往往颜色较深,生长迅速,可伴有出血、破溃等;基底细胞癌患者外阴肿物一般生长缓慢,初期多为小结节,之后可发展为溃疡。
体征检查:医生通过妇科检查可以发现外阴部位的异常肿物,肿物的大小、形态、部位等情况,还可以对肿物进行初步的触诊,了解其质地、活动度等,必要时会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外阴肿物的大小、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外阴肿瘤的范围,以及是否有盆腔淋巴结等部位的转移;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外阴癌的分期判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肿瘤侵犯的深度以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等。
病理活检:是确诊外阴癌的金标准。医生会在病变部位取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等,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根据外阴癌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早期外阴癌可能行外阴局部广泛切除术,对于病变较晚的患者可能需要行外阴根治术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同时尽量保留外阴的功能和外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晚期外阴癌患者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有残留病灶的情况,放射治疗可以起到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的作用;也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机会。
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外阴癌患者,可采用全身化疗或局部化疗的方式,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