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一组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等的综合征,病因有早产、低出生体重等,表现有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伴随智力、语言障碍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等,康复治疗包括运动、作业、言语疗法及康复工程,儿童患者康复要个体化等,成年患者需关注心理及社会适应等。
脑瘫的病因
早产:早产儿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脑损伤,是引发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低于一定数值的婴儿,脑部发育可能受到不良影响,增加脑瘫发生风险。
新生儿窒息: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发生窒息,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影响脑部正常发育,进而引发脑瘫。
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损伤脑部神经细胞,增加脑瘫发病几率。
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尤其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可能引发脑瘫。
脑瘫的主要表现
运动障碍
痉挛型: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明显迟于正常儿童,且常伴有异常的肌张力模式,如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表现为剪刀步态等。
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患儿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运动,紧张时症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常出现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等。
共济失调型:表现为平衡功能障碍,运动协调能力差,步态不稳,动作笨拙,如走路时两足间距宽、步态蹒跚等。
姿势异常:患儿可出现各种异常的姿势,如头后仰、脊柱后凸或侧凸、下肢交叉等异常姿势。
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约有1/3-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语言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等,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等。
癫痫: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尤其是痉挛型双瘫、偏瘫患儿更容易出现癫痫发作。
脑瘫的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分娩史、新生儿期情况等,了解有无可能导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原始反射、姿势反射等情况,观察运动发育是否符合相应月龄的正常水平。
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显示脑部结构,有助于发现脑部是否存在发育异常、损伤等情况,如脑发育不良、颅内出血病灶等。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颅内出血等情况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于脑部软组织显示不如MRI清晰。
发育评估:通过使用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估量表等工具,评估患儿的运动发育、智力发育、语言发育等方面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发育落后及落后的程度。
脑瘫的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包括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等,目的是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和协调性。例如,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进行拉伸肌肉的训练来降低过高的肌张力;对于共济失调型患儿,重点进行平衡和协调能力训练。
作业疗法:主要针对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上肢功能的发育和协调。
言语治疗: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儿,进行针对性的言语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表达训练等,改善患儿的语言功能。
康复工程:根据患儿的情况配备相应的辅助器具,如矫形器、轮椅等,帮助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为有步态异常的患儿佩戴合适的矫形器来纠正异常步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瘫的康复治疗需要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重家庭康复训练的指导,让家长参与到患儿的康复过程中,为患儿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鼓励患儿坚持康复训练。
成年脑瘫患者:成年脑瘫患者可能面临更多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帮助患者树立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同时在职业康复等方面提供支持,协助患者尽可能融入社会,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活动,提高生活的独立性和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