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偏瘫侧疼痛需先评估病情与明确原因,再通过非药物干预,包括正确体位摆放与适度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冷疗热疗、电疗)、应用康复辅助器具、心理干预等缓解,若疼痛无明显缓解或病情变化则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
一、评估病情与明确原因
首先要全面评估偏瘫患者偏瘫侧疼痛的病情,需考虑多种可能原因,比如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肩手综合征、神经病理性疼痛等不同情况。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影像学等相关检查来明确具体引发疼痛的原因,不同病因导致的疼痛处理方式有差异。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体位摆放与运动疗法
1.正确体位摆放
对于卧床患者,要保持偏瘫侧肢体良好的体位,如肩关节应处于外展、前屈位,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等,避免关节长时间处于不良姿势导致疼痛加重。对于能坐起或站立的患者,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防止关节受压等情况。这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偏瘫患者都很重要,良好的体位摆放可以预防关节挛缩等问题进而减轻疼痛。
例如,在卧床时使用合适的体位垫来维持肢体的正确位置,根据患者的体型和病情进行个性化调整。
2.适度运动疗法
进行温和的被动运动或主动-辅助运动。被动运动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偏瘫侧肢体的关节,如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幅度要适中,避免引起疼痛加剧。主动-辅助运动则是在患者自身能参与的范围内进行运动,比如让患者尝试主动收缩肌肉,治疗师给予适当助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运动强度和方式需调整,年轻患者可能能耐受稍大强度的运动,而老年患者要更轻柔。对于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要更谨慎,避免血压过度波动等情况。
比如,每天进行数次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左右,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
(二)物理因子治疗
1.冷疗与热疗
冷疗:如果是因为局部炎症、肿胀等引起的疼痛,可以在急性期适当使用冷疗。例如使用冰袋包裹毛巾后局部冷敷,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偏瘫患者更要谨慎,防止患者自身不能及时感知温度变化而造成损伤。
热疗: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可考虑热疗,如使用红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照射距离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每次照射15-20分钟,每天1-2次。不同皮肤状况的患者要注意热疗的温度和时间,皮肤有破损等情况时不宜使用热疗。
2.电疗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通过电极片将特定频率的电流作用于疼痛部位或相关神经区域,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调整电流参数,一般低频电流可能更适合缓解疼痛。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要选择合适的电极位置和电流强度,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例如,对于老年患者,电流强度要从低剂量开始逐渐调整。
三、康复辅助器具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康复辅助器具来减轻偏瘫侧疼痛。比如使用合适的矫形器来维持关节的正常位置,预防关节挛缩。对于有肩痛的患者,可以使用肩吊带,减轻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负担,缓解疼痛。根据患者的体重、体型等选择合适的矫形器和辅助器具,确保其适配性,以达到最佳的减轻疼痛效果。
四、心理干预
偏瘫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情绪又可能加重疼痛感受。因此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例如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每天数次,每次5-10分钟。对于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患者,心理干预的方式要灵活调整,比如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
五、就医与进一步评估
如果经过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后疼痛仍无明显缓解或病情有变化,要及时带患者就医,进一步进行详细评估,可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是否有其他严重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但药物使用要谨慎权衡利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有效的情况下不轻易使用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