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牙周炎的致病因素包括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因素有菌斑微生物(特定菌斑微生物是重要致病因素,青少年口腔卫生不佳、青春发育期防御功能相对薄弱时易引发)、牙石(持续刺激牙龈致炎症,加重局部炎症反应)、食物嵌塞(致局部牙周组织压力改变、引发炎症和损伤,长期可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全身因素有遗传因素(具家族聚集性,影响个体对牙周致病菌易感性)、内分泌因素(青春发育期性激素变化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物敏感性增加,炎症反应加重)、免疫功能缺陷(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致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体液免疫功能异常致免疫防御下降,易受致病菌侵袭引发疾病)。
一、局部因素
1.菌斑微生物
大量研究表明,特定的菌斑微生物是青少年牙周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伴放线聚集杆菌(Aa)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菌。伴放线聚集杆菌能产生多种毒性因子,如白细胞毒素,可损伤中性粒细胞,影响其功能,削弱机体对牙周组织的防御能力;还能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抑制牙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功能,不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和维持。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若不佳,菌斑容易堆积,为伴放线聚集杆菌等致病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环境,在青春发育期,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机体的防御功能可能会出现相对薄弱的情况,此时菌斑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更容易显现,从而引发青少年牙周炎。
2.牙石
牙石是菌斑矿化形成的,它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牙石的存在使得菌斑更易附着,进一步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在青少年中,若口腔清洁不彻底,牙石容易沉积,尤其是在牙齿的邻面、龈缘等部位。牙石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会引起牙龈的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促使青少年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而且牙石的粗糙表面会刮伤牙龈,使牙龈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
3.食物嵌塞
食物嵌塞会导致局部牙周组织的压力改变,引发牙龈炎症和牙周组织的损伤。青少年在饮食过程中,若牙齿排列不齐等情况容易造成食物嵌塞,比如牙齿拥挤、错位等。食物嵌塞后,嵌塞的食物会压迫牙龈乳头,引起牙龈的炎症、肿胀,同时嵌塞的食物残渣为细菌提供了滋生的场所,细菌产生的毒素会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长期的食物嵌塞会导致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从而引发青少年牙周炎。
二、全身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青少年牙周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牙周致病菌的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会影响宿主对伴放线聚集杆菌等致病菌的免疫反应和组织修复能力。例如,宿主防御相关基因的异常可能导致机体不能有效地清除牙周致病菌,使得牙周组织更容易受到破坏。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的牙周组织对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和易感性差异,在青春发育时期,这种遗传易感性与局部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青少年患牙周炎的风险。
2.内分泌因素
青春发育期时,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性激素的改变会影响牙周组织对菌斑微生物的反应性。例如,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升高会使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局部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加,导致牙龈的炎症反应加重。在青春期,青少年体内性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这种内分泌的变化可能会使原本就存在局部菌斑等刺激因素的牙周组织更容易发生炎症,进而引发青少年牙周炎。比如,女性青少年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由于性激素的变化,牙周组织的炎症可能会加重,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更明显。
3.免疫功能缺陷
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异常是常见的免疫缺陷表现之一,如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障碍。当中性粒细胞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清除菌斑微生物的作用时,菌斑微生物就会在牙周组织中持续存在并引发炎症。此外,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防御功能下降,使得牙周组织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从而增加了青少年牙周炎的发病几率。例如,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在青春发育期更容易出现牙周组织的严重破坏,引发青少年牙周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