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包括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6-8小时内部分精选患者用尿激酶等静脉溶栓及大血管闭塞发病6小时内(前循环)或24小时内(后循环)动脉取栓、合适时机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出血性中风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包括一般处理和控制血压、手术治疗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康复治疗分早期康复(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根据个体调整方案,有基础病史者同时控基础病)和后期康复(包括运动、语言、认知等训练,需长期坚持调整方案以提高生活质量助回归社会)。
一、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一)静脉溶栓治疗
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其能通过溶解血栓,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改善脑血流灌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静脉溶栓可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
对于发病6-8小时内的部分精选患者,也可考虑使用尿激酶等进行静脉溶栓,但适用范围相对较窄,需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梗死灶情况等。
(二)血管内治疗
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在发病6小时内(前循环)或24小时内(后循环),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进行动脉取栓治疗,通过机械取栓装置直接取出血管内的血栓,使血管再通,大量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动脉取栓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改善临床预后,尤其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效果显著。
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对于一些因血管狭窄等原因导致的缺血性中风,在合适的时机可考虑进行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改善血管狭窄情况,恢复脑血流,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一)内科保守治疗
一般处理: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药物,大量临床观察显示,合理的脱水降颅压治疗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控制血压:对于出血性中风患者,血压的管理非常重要,一般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需积极降压治疗,可选用拉贝洛尔等降压药物,降压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影响脑灌注。多项研究表明,合理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再出血风险和改善患者预后。
(二)手术治疗
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大量脑出血,如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等,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开颅血肿清除术,通过手术直接清除颅内血肿,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改善预后,临床实践证明,及时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对于一些不适合开颅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通过穿刺针到达血肿部位,抽吸部分血肿,减轻血肿压迫,该方法创伤相对较小,但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
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转移训练等。早期康复可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炎、压疮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大量康复医学研究证实,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程度。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康复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对于女性患者,需考虑其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在康复训练中注意保护相关部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在康复治疗时需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以保障康复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二)后期康复
后期康复包括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对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理解和书写训练等;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康复治疗需长期坚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能更好地回归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