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有骨痛(腰骶部等常见,可致骨折)、贫血(各年龄段有面色苍白等表现,可致头晕心悸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可见不同程度贫血等,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可发现M蛋白峰;骨髓穿刺见浆细胞异常增生(>10%且形态异常);影像学检查中X线有溶骨性损害等,CT对早期小病变敏感,MRI对骨髓病变显示优。
一、临床表现评估
1.骨痛相关表现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出现骨痛,其中以腰骶部、胸廓、肋骨等部位较为常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异常增殖,破坏骨质,导致骨痛。不同年龄患者骨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患者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高度警惕。男性和女性在骨痛发生概率上无绝对差异,但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对疼痛的感知。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骨痛的发生风险,如有长期缺乏运动、吸烟等情况的人群,发生多发性骨髓瘤导致骨痛的可能性相对增加。有相关病史如慢性炎症等的人群,也可能在基础上并发多发性骨髓瘤出现骨痛。
骨折也是常见表现,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骨折,如老年人轻微跌倒后可能发生椎体压缩骨折等。
2.贫血相关表现
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儿童患者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生长迟缓等。男性和女性贫血表现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因月经等失血因素在贫血时更易出现头晕等不适。长期营养不良等生活方式可能加重贫血表现,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多发性骨髓瘤导致贫血的概率增加。
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活动后加重。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儿童患者贫血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若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需进一步排查。男性和女性血常规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指标异常意义相同,但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特点,贫血对身体的影响更需关注。长期贫血可能影响生活方式,如活动耐力下降等。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血常规出现异常需警惕多发性骨髓瘤。
血小板计数可正常、减少或增多,白细胞计数也可正常或异常。
2.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
血清蛋白电泳可发现M蛋白峰,免疫固定电泳可确定M蛋白的类型,如IgG、IgA、IgD、IgE型或轻链型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检测结果意义一致,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该检查结果,但有浆细胞疾病相关病史的人群该检查更具重要性。
通过该检查可以初步筛查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若发现异常的M蛋白峰,需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三、骨髓穿刺检查
1.骨髓象特点
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通常>10%,且有形态异常。儿童患者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情况需与儿童其他良性浆细胞增多情况鉴别,如感染等引起的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男性和女性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临床意义相同,但儿童患者的生理特点使得骨髓穿刺操作需更加谨慎。有免疫缺陷等病史的人群骨髓穿刺时需注意操作风险及对结果的影响。
可见原始和幼稚浆细胞,核仁明显等异常形态。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见溶骨性损害,如颅骨、骨盆、脊柱等部位的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不同年龄人群X线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等情况有一定差异,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溶骨性损害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男性和女性X线表现无本质区别,但儿童患者骨骼病变的X线表现需结合临床其他资料综合判断。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骨骼病变的风险。有骨骼疾病病史的人群X线检查更易发现异常。
还可能有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表现。
2.CT及MRI检查
CT检查对于发现早期、较小的溶骨性病变及骨髓病变等更敏感,MRI检查对骨髓病变的显示优于X线和CT,能更早发现骨髓中的异常信号。各年龄段人群均可通过CT及MRI检查辅助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儿童患者进行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可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参数。男性和女性在CT及MRI检查结果解读上无差异,但儿童患者的检查需由专业人员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操作和解读。



